前几年有部大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保工作者的工作点滴。随着单院长的退休,现在想来,恐怕也是这位“网红院长”的杰作之一!
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为什么单院长会成为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知名度最高的院长?除了赶上了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的发达以外,单院长本人的经历也是关系颇深。他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对政策的把握无出其右,人脉和层次摆在那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调任院长,他把相应的资源整合得非常好,自然会出现佳作不断的局面!
被玩坏的雍正
看到这里,细心的朋友肯定会问?题目不是这个话题吧,为什么会扯到故宫呢?看过叨姐前述作品的朋友会记得,叨姐写作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写作这门手艺,把工作和生活的点滴,把对个人和世界的感悟保留下来,以作为人生的记录,也便于与大家分享交流。叨姐建立了新媒体的矩阵,在微信公众号、简书、头条号、知乎等渠道同步发布更新的文章和消息。
新媒体时代的流行图片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叨姐已经积累了四万字以上的30多篇文章,全部是叨姐利用工作日的碎片化时间原创,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我并没有在一开始就限定自己的主攻领域,这是为了不束缚自己的想象空间,也想挑战看看自己的写作潜力和擅长领域到底在哪里。
新媒体运营是门大学问
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叨姐从事的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金融行业,市场是检验工作绩效的最好度量。写作的这一个月,叨姐也充分见识到,在新媒体这个已经成为红海的完全竞争市场里,读者的阅读量、点赞数、赞赏数就是实实在在的考量指标,就是新媒体人的KPI。
各种新媒体平台都是发声渠道
相对于早起的鸟儿,叨姐进入这个市场的时机绝对不早。叨姐也没有完全迎合市场写作的必要和需求,只是通过写作这个渠道,能发现许许多多的小趋势,跟踪到许多的社会热点。
新媒体的划分
以头条为例,作为下载量过亿,日活量过亿,成为千万读者了解新闻的首选APP,其影响力不言而喻。作为头条号的后来者,叨姐在认证加V的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保持着日更一文,日答多题的节奏。我发现,头条的文章阅读量确实比较大,但作者的喜好也是令人捉摸不透。叨姐有的作品居然能有十几万的推荐量,有的几乎无人问津,反差之大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最令叨姐感到奇怪的是问答频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提问题,回答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问题都没有人去发掘其中的价值与规律?
每个人都有很多问题
在回答了若干个问题后,叨姐惊奇的发现,我已经成为了优质答题者,几乎每写一个答案,就能被推荐到头条首页,迅速收获着读者的评论、点赞和阅读。这有一种虚幻的成就感,也是头条问答让人欲罢不能的痛点。其实,叨姐发现,这些提问者来自五湖四海,问题五花八门,真正反映了当下我国各地人群思考、面临的问题。
回答问题本身就是自我提升
接下来,叨姐希望能对这些问题和答案做个梳理,让大家更好地读懂当今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