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本书时,发现作者是张爱玲,很是惊诧,因为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书名,提到张爱玲,脑子里一般都是那些个耳熟能详的作品(虽然不甚了解,名字还是都不陌生的)。当看到还有翻译时,心里更是充满了疑惑。因为毕竟知道张爱玲是中国人,中文还需要翻译吗?好奇心驱使我要一探究竟。翻了简介才知道,这本书是张爱玲晚年移居国外时所写的,因为太长,分为《雷峰塔》和《易经》,却没有叩开英美文学市场的大门,不被当地大众接受,所以生前一直未被出版。到去世后十五年,手稿才被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找出出版。
这本书算是完成了她的未竟心愿,翻译也尽量按照张爱玲风格的基础上,更尊重原文意思。
熟悉又了解张爱玲的作者依次推断,这本书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写的是她的童年记事,却没想到以这种自传体的方式,根本无法迎合英美口味,所以一度搁置。
对不熟知张爱玲的我,看到的是一个叫琵琶的小女孩在家道破落中成长的故事。
从她4岁记事开始,父亲和母亲一直不和睦,母亲一直是在整理行李之中,带她的姑姑一起出国,基本不在家里。父亲对家事也不管不问,抽大烟打吗啡。家里的仆人何干(老妈子都称干)照顾小琵琶,秦干照顾弟弟陵。管家和仆人们都安分守己,以照顾好小姐和少爷为己任。
琵琶再大些,父亲搬家到上海,母亲和姑姑回国了,却不回他们家,说只是替父亲照看孩子,管理家里,让她父亲戒掉大烟。母亲和姑姑租住进了公寓楼。
最终父母离婚,父亲另娶。从此对他们姐弟不管不问,后母极尽后母之苛刻,逼小琵琶重蹈她自己以前的覆辙,让她自杀。小琵琶得以施计逃跑,回到了母亲那里。
弟弟陵死于后母传染的肺结核。
照顾琵琶多年的何干,本以为小姐出嫁可以跟过去服侍,得以养老,却不料……只能失了工作,与琵琶分别,坐火车返回老家……
沈家和杨家都是大户人家,只说她们一家子吧。
父亲沈榆溪:
母亲应该是因为父亲抽大烟选择离开的,身为父亲,他的世界只有大烟,他找了一个吸大烟的从堂子里出来的女人。在沈家家族里,有着严格的家族礼法,即使他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在没有父辈的情况下,还是要听从大家族里最年长的人的话。这样好的一点儿是,他们家族联合起来,把吸大烟的姨太太给打发走了,想让他也戒了大烟。但他中毒太深,已经又染上了吗啡。就算露威胁他,让他戒掉才会回来,他还是管不住自己。最后在律诗的恐吓下同意了离婚,又娶了同样吸大烟的荣珠。
然后感觉无力评价他,再婚后的他,许是被吸烟室的烟雾熏瞎了双眼,他的眼里没有了女儿,连儿子都变得无足轻重,任由后母对他们施虐,他视而不见,有时还会是帮凶。对于陵,他唯一的继承者,在他身上已经见不到一丁点作为父亲应该有的慈爱。
他只有烟和女人,没有上进心,更没有责任心。谈爱,于他来说,太过奢侈。
很替他悲哀,他会一步步没落也在情理之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