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作为语出老子影响最大的几条成语之一,几千年来,不断被解读,已己近成为一门学术体系。但说实说,很多解读都真的肤浅,而且离原意越来越远。

后世解读主要集中于两个点:水与善。水,是对其性的不断翻新或补充,以此来说明善的本性或行善上的方式,这已很怪异了。因为任何比喻都不能细究的,如“人面桃花”,就是取其红灿鲜明之态而已,非要去发现桃花有色的变换,中间还有蕊的黑点,一一对照人面,只能说是无聊之极了。
而最荒唐的莫过于将“若水”视为名词,是什么昆仑山下人天分界至柔至弱鸟不渡羽不载的河,上善要如其样柔弱至极且成分界,一边是俗一边是仙。

标新立异,不是今人之特质,古已有之!不良学者不学无术又花言巧语、沾污先贤也是传承久远啊!
并非题外话,只有品完误解才好说真义!让我们还是回到原文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原文抓水三个特点:利万物,不争,处低位。这就是“上善若水”的内含,但不是全解:上善几于道,才是本质!
很明显,老子不是讲善,而是讲道。所以,此处之“善”,应为“好方法”或“好状态”,若字应为“效仿”解。
“最好的方式是效仿水”,即为上善若水之正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