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榕树》吴冠中
榕树的枝条、藤蔓经过作者的提炼,变成线条与色点的交响。此时的水墨、笔法已经从传统的规则章法中彻底地摆脱出来,在对景物的抽象提炼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力。吴冠中,近代画家。
2.《杂画图》徐端本
《杂画图》册多是描写山野逸士的生活情景,或溪边独钓、或小桥策行、或山村访友。
艺术趣味上与元代以来的文人隐逸山水一脉相承,往往逸笔草草,枝不沾干,叶不着枝,只有流动的线条。章法感觉杂乱,却为的是追求气势。徐端本(1438—1519年),明代画家。
3.吴昌硕 《草书遗意图》 局部
4.《桃实图》吴昌硕 清
此图构图疏密有致,雄浑恣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空间美感。叶之偃仰向背,桃之掩映单复,枝干之穿插伸展,都表现得生动多姿,给人不是孤零零一枝而是一整株的想象空间。
5.吴昌硕 《松鼠葡萄图》 局部
6.《梅花》吴昌硕
红梅在画面上穿插交错,繁乱中有着疏密聚散的变化,充满节奏感。左边一株淡墨画出的枯树,被红梅包裹映衬,竟也有了几分春色。梅花枝干以渴笔写出,具有书法酣畅淋漓的意味。红梅由朱彩点染,层层堆积。
7.《天竺水仙图》蒲华
浓重的墨色与花卉鲜艳的色彩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天竺、水仙、腊梅、万年青围绕着湖石生长,使看似繁杂的画面形成了一个环状的构图结构。湖石坚实厚重,衬出花卉的秀丽。特别是下方的水仙,相互紧靠的叶子形成一块葱郁的绿色,朵朵白花穿插其间,更加优美。蒲华(1832—1911年),清末画家。
8.《牡丹图》赵之谦
浓重的红、绿花卉与深色的湖石、枝叶,通过水墨的淋漓之气完美地结合成统一的整体。作者独特的风格在这幅画中体现无遗。牡丹的描绘既用没骨画法,又加上勾线填色法,两种画法统一在凝重沉厚的笔法中。作者善于用色,在对比中求协调,使画面浓丽热烈,一反花卉画淡雅清高的格调,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9.《枇杷图》虚谷
顶天立地式的构图使枇杷更显得枝干挺立。淡色的枝干中穿插浓墨写成的叶子,层次分明。逆峰、枯笔,结合运用,粗细有致,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枇杷颜色明丽,质感强烈。
10.花鸟册·哺雏 任伯年
11.花鸟册·雪中麻雀 任伯年
12.《荷花图》谢荪
画面只画一花半叶,荷花在荷叶的包裹中展露出来,一株水草随意地穿插其间。花、叶的线条工整而不呆板,荷花尖上的红色在绿叶的衬托下光彩奕奕。
13.《幽鸟占高枝》清 朱耷
14.唐云 花鸟册 🦋兰花
15. 唐云 花鸟册 葫芦
16.《双猫窥鱼图》程璋
深秋的水潭边,两只花猫正观望水中的游鱼。树木秋叶即将落尽,池边苇草也显出枯黄之色,四周一片萧索。双猫着色富有层次,以浓重的白色画须毛。
坡石染出强烈的体积、光感,厚实而透明。游鱼以水墨淡写,又用细笔勾鱼鳞,形象生动。西洋画的透视、光线、体积等元素已被作者灵活运用。
17.李可染 《苦吟图》
設色紙本 立軸 一九八三年作67.5 x 45.3公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