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可以内化恐惧、威胁、害怕、危险。内化,也可以内化赞赏、鼓励、支持、爱护。还有好多可以这样说的例子:
“来,爸爸跟你说,靠近河边、靠近水边、靠近池边的时候,就先像这样把身体弯低,蹲下来,对,很好,这样就会好安全。”
这样的语言,我从孩子出生以后,就一直练习,让自己逐渐可以从习惯语法里跳脱出来。“危险危险,那么靠近水池,你不怕淹死喔”。
这些习惯老语法,背后都是关爱。这些习惯老语法,可惜是威胁的名词与动词,一不小心就像催眠暗示一样,溜进了孩子小小的心灵,种下了日后怕东怕西、不敢冒险、不敢尝试的种子。
——《陪一颗心长大》
连着好几天睡觉,糯米总是要哼哼唧唧,磨蹭老半天;同样,好些天的起床,她也会满脸的不开心。我决定好好陪陪她。
“糯米,把你的头放在枕头上,身子放在床上,眼睛放在瞌睡上,开始睡觉啦”,是的,有一个叫《什么》的绘本里有这样的表达,第一次讲这个故事,就觉得自己被逗乐了!哈,好像给了孩子可以动手操作的指引呢,很棒!
然而,这句话有效了两分钟,糯米又开始哼哼唧唧,哈,看来小孩并不是那么好忽悠的!没关系,今天我是带着好好陪伴她的心来的。
“糯米,麻麻在猜,睡觉这件事,你现在不大想做耶,是吗?”糯米点点头。
“是的,明明不想睡觉,但是又被睡觉,真的是好不容易的一件事啊,我宝宝好辛苦呀”,我开始同理她,她看着我,继续点头。
“那么辛苦,糯米还愿意照做。麻麻想要好奇一下,糯米用的什么魔法,让自己愿意睡觉的呢?”是的,看见孩子做了什么,而不是看见她没有做什么,这样的欣赏与看见,对于孩子来说,是重要的。
“因为,因为要睡觉啊!”糯米的回答,让我感受到她有一个那个当下要睡觉的概念,只是她没有办法马上做到。
“要睡觉,对于我宝宝来说,有什么帮助呀?”我开始引导她自己发现睡觉对于她的意义。
“睡饱了可以看动画片,可以玩,可以游泳……有精神”,糯米一口气说了好多,我惊叹于她的感官,然而又发现平常的引导里,好像是欠缺好好睡觉和睡好觉的不一样。是的,好好睡觉是作为大人对于孩子的期待,睡好觉是孩子自己的感知,每个人自己是睡好觉这件事的主人。
“麻麻觉得糯米很棒耶,一口气发现了这么多。那糯米现在愿意躺下睡觉吗?”我发现糯米专注于跟我的对话很久了,她自己也从那个睡觉气里跑了出来,决定回到睡觉这件事本身。
“我要麻麻陪……”糯米答。“原来糯米想要麻麻陪呀!谢谢你告诉麻麻,麻麻知道啦!”孩子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什么,可以当下告诉大人自己有情绪,真的是一件超级棒的事儿,我欣赏糯米的真实,也特别珍惜她真实的声音。
后来,用类似的办法,我们一起看见了糯米的起床气,跟起床气做了很棒的对话。
其实我想说的是,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的陪伴,先搞定自己,让自己安在那个空间,真的很重要;有了这个基础,所有的发生,包括争吵,包括愤怒(我们要承认,人不只是有正面情绪,也有负面情绪),都是有意义的;当一切变得有意义,也就对自己多了一些看见和欣赏,如此,关系就流动起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