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地说,我读完了大秦。更荣幸地说,我读过了真正的大秦,虽说只是以小说的形式。
记得在我决定读大秦还是大唐时,我没有丝毫的犹豫,先选择了大唐,原因就在于我心中有“碍”。正如《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坦言的那样: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
的确,在我没有读它之前,我对它的认知也仅限于儒家思想下的“暴虐苛政”。当初我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老师也没有过多的讲解有关秦的大概,只是一味地根据文本内容宣讲荆轲刺秦王的缘由和过程。那时的我听得义愤填膺,只恨秦王太狡猾,燕国太渺小。但当我切身读到这段历史时,才明白自己当初的臆断是多么的离谱,才晓得秦统一六国的本心,是多么的正确。
同样的,在历史课上听历史老师讲解秦始皇陵时,也是一味地讲它被建造时是如何的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秦又是如何的不遗余力的暴敛苛政,但却始终没有指明当时的秦皇帝到底是谁,还是我们熟知的秦始皇吗?还是另有他人?正如《大秦帝国》作者又言的那样: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叨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
在我完整地读过大秦之后,才真的明白,作者开篇时对国人的“痛责”是对的,因为我们对它的误解已经到了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地步了。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我们后世所推崇和敬仰的儒家思想。让原本清晰明了的历史在恍惚间变得模糊扭曲起来。
谈及秦历史的不幸,不禁让我想到了另外一部被世人所讹传的小说——《金瓶梅》。
曾几何时,我对《金瓶梅》的认知也仅限于他人之言——一本不堪入目的低俗读物。直到有一天,有一人向我正式的提起了它,且是另一番言论,于是我便有了一探究竟的想法。
当天时地利人和都被满足时,我悄悄地掀开它的第一页,不觉有物。直至我翻到它的最后一页时,才恍然大悟般地明白:淫乱的不是文字,而是人心。于是我便带着这份来之不易的顿悟和突如其来的愧疚写下了那篇《我与〈金瓶梅〉》的文章,文章的开篇我就直言:初读只觉淫乱不堪,结束方悟人生百味。
诚然,我也是凡人,我的心中亦有色,但我却做到了以不动的心,看万变的色。在我读《大秦帝国》时,我也是抱着这种态度,想要以不变的心看万变的恶。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我读过它的第一章时,我对它认知就全然发生了变化,以至于我不确定我读的是否是真正的大秦,它与我想象中的大秦相去甚远。尤其是每当我读到“纠纠老秦,共赴国难”时,我的内心里总也少不了激动澎湃之感。曾有那么几次我竟被读到了泪流满面……就好似我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参与历史,演绎历史。那种无声且又无形的誓言总是能在大秦最危难之际给我最有声且最有形的感动。
再后来,我又读到了《秦风·无衣》,一时间我的情绪浓聚到了极点,干涸的双眸瞬时变成了噙满水珠的泪眼。遥想当年,我也是背诵过这首“歌”的,但却没有现如今这般无声无息来的更让人动容。
在我读到《大秦帝国》最后一册(共11册)时,我犹豫了。因为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如日中天的大秦怎么就会轰然间灰飞烟灭?即便是真有奸人作梗,但也未必能撼动老秦人的百年根基,毕竟他们个个都是勇于共赴国难的人啊。我的不明白,在我认真读过之后全部了然于心。我对秦始皇的整体认知又更近了一层。
关于大秦的灭亡,几乎所有的后世人们都把它归结于秦始皇的暴虐,而我想说的是:他一直都是一个好人。除了焚书坑儒之外,我再也想不出他还做过什么不可逆的错事。至于后世所谓的“暴虐苛政”基本上都与他无关,而这一恶名的由来绝大多数是由他“宠爱”的逆子秦二世胡亥“篡位”后所为;他大新土木(建造阿房宫),暴虐苛政,荒淫无度,弑杀手足……可以说他是无恶不作。而他的这些恶行却都被后世仇恨秦的世人们 很好的嫁接给了整个大秦,又由有心之人润笔成章之后,流传于人世间的各个角落。而这其中最让世人误解的就是“焚书坑儒”。
在我读《大秦帝国》的过程中,我也似有了解到儒家学说在战国后期的基本存在。孟子来回巡游六国竟无一国敢委以重任,究其根本是因为战国终究是要“战”的,而儒家的思想与当时时代所需格格不入。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曾真诚地邀请儒家学派人士入朝为官,培养有用人才。奈何那人却弃官而逃,又四处宣扬暴秦思想,儒家学说,从而使六国复辟者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先焚书后坑儒”的事件。从这一事件我们也能看出,秦始皇并非真的暴戾,而儒家也并非真的和善。只是说秦始皇的一怒让他成为了历史性的坏人!而儒家被坑却成了历史上最应被同情的受害者。关于“焚书坑儒”,我们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至于它到底是因何而起,我想没有人能说得明白,也没有人想要把它说明白,只因我们心中只有暴秦。
相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我更愿意谈项羽的频频屠城。同样都是人命,为何后人对他的暴行却视而不见?且还“大言不惭”的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我没有充分了解过历史之前,我不敢妄言他的好与坏,但我从秦国历史上最后的一瞥却看到了他的全部。阿房宫是他点燃的,赢族皇室的全部成员是他杀的,咸阳城更是他烧的,还好长城离他较远,不然也必然不会逃脱他的毒手。即便如此,后世对他的评价仍然是中庸的,仍然是一副惋惜不已的样子。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应是六国后世对秦始皇灭国的极度不满,再加上儒家剩余后世子弟对暴秦学说的大肆渲染造成的,从而弱化了楚国项世后人项羽频频屠城杀秦国人民的事实。
关于秦始皇,我从未觉得他一个好人,直到我读到有关他的文字时。他为人诚恳,虚心纳谏,知错必改,任人唯贤,忠于国家而疏于个人,虽有意气用事之嫌,却也有立马改正之心。唯有一点,他太过信任身边的任何一个人,而这恰好又是老秦人最根本的组成,也是秦能统一六国最基本的要素。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点在他的身上可谓是凸显的淋漓尽致。如果他对小高子(赵高)多一分警惕,秦国的历史必将会被重写,但会在现世的词典里少一个“指鹿为马”的词语。相较一个词语的存在,一个国家的兴亡才是最至关重要的。
关于大秦,终究不是我一言两语就能言尽说明的,关于它的一切,我更愿深埋在心底,对我而言这是我对它曾有过误解的最好救赎。
在我读完《大唐兴亡三百年》时就有不再阅读历史小说的想法,但也总觉少点什么,直至我读完了《大秦帝国》,才觉得一切来得刚刚好。相比于其他朝代,大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我读《金瓶梅》时所获得的顿悟。
读大秦,我读到的是一种胸怀,一种典范,一种无私的奉献。而这一点,在我读过的大秦后世的几部历史文学中,鲜有凸显,即便是有,也是宛如流星般的存在,之后便是漫无边际的黑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