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惯性。
由于思维惯性而脱口说出的语言具有省力方便且实用的优点,但在作品中并无什么太大的存在价值。尽管思维惯性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很难脱离与克服,但并不是无法克服。我们大可不必急于否定自我,通往理性,而应把握源头后,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就需要在语言中加入“理智”“克制”的成分。
接下来会谈到我从《鱼王》一书中所理解到的五个审美意识:拉长,瞬间,切身,换位,大爱。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写作意识间并无主次之分,而又彼此相互联系和融合贯通。
一.拉长
如把原本可以用短句说的话语拉长。以行动上的费力倒逼大脑做出更活跃的反应。我们不妨使用大量的形容词句,从句进行修饰等。
二.瞬间
对抗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尽管省力,却令我们忽视了众多细节,只看到全局中表面的部分的静止的事物,无法及时察觉到精微事物的动态变化。
刻意训练对直觉式思维的反抗。不妨把体验与思考瞬间场景的时间延长,多次体察,力求每一次由不同的视点出发,感知事物细微的,瞬间的,动态的,深层的变化。可以把自己每一次都设想为不同的人物,而后向自己发问:“如果我是....我会怎样看呢?”
打破舒适区,做“无用”之用。
三.四.切身与换位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真实体验带来的震撼力远胜于臆想的产物,并且有助于作者更有代入感,读者更有沉浸感。这里也存在着思维惯性,即有时我们认为符合常理的往往并非事实的真相。这里以书中的某个场景为例。让我们首先大胆的猜想一下,被大雪封存,禁锢在冰天雪地中的小木屋里长达几个月之久的小孩们第一次踏出木门见到太阳时,会是什么反应?欢呼,雀跃?尖叫,奔跑?其实都不是。他们的举动应该是:从长久的黑暗与逼仄的环境中到明亮干净的环境中时呼吸起初会变得不适应;眼花缭乱,眼睛眯缝着流出泪来;身体虚虚的靠在墙上,乏力,苍白而瞌睡;坏血症使得他们的齿龈肿胀,眼睛红肿;陌生的环境使得他们疑惑而小心翼翼的试着溪水与阳光,而后终于爆发出一阵笑声来,戏耍着。所以作者兼具切身体会与换位思考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这个例子也同样可以推究出,应当对所有情况综合考虑后增添相应细节。情况需要始终把握,相当于是一个限制作用,不可写了前面忘了后面的限制。其实这也还是离不开切身经历的重要性。凭空想象是很难做到不前后矛盾的。
仍然是这一个例子。其实我们仔细想来会发现,这只是一个瞬间场景,前后不过几秒钟的过程而已,在书中的篇幅却占据了几页之长。这就是综合前面所提到的:拉长与拆解瞬间的成果。
五.大爱
要想做到拉长,拆解,瞬间,切身,换位,其实还需要作者怀着对自己所创造的人事物等怀有一种“爱”。细微处见真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称谓“小雏儿们”都会显得温情了许多读者是会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好的作品总是让人引起共鸣。
这种“爱”的意义有很多层面。出于对自己作品的爱,所以会竭尽全力的体会,考察,展现,关注,健身。出于对角色的爱,便能更好的代入这些人物的心灵。出于对读者的爱,才会把读者摆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甚至是神灵的崇高位置,虔诚的告知(真理)与邀请共创,最终赢得来自读者对作品甚至作者本人崇高的敬意。这其实是一种先施后受的哲学。对读者的爱是不容忽视而又易被忽视的一点,他们并不是一昧接受的愚者,而是我们愿意倾力告知与协作的友人,力求作者与读者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