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6期“行”专题活动。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来赞美人,它的意思是说话一定要讲诚信,说话算数,行动一定要果敢,坚决。为人处事,以此为准则。
言必信,行必果就一定是对的吗?且看看孔子的原意。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原句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孔子的意思是“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这是个浅薄固执的小人呀 。”在孔子看来,言必信,行必果,是庸人之行为呀。
为什么孔子不赞成言必信,行必果呢?说话算话,行动果敢难道不好吗?
其实,不是说话算话,行动果敢不好,而是信守承诺,果敢行动是需要一定的前提,而不是不分时间、地点都要去践行。
正如孟子所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说了也可以不守信,做也可以不用太坚决,不用太认真。
明朝的王阳明也这样说。
为什么呢?无论是孟子还是王阳明,他们说的言也好,行也罢,均与与孔子所言一致,并指出了言与行必执行的前提是“义”。
所谓的“义”,宜也,应该做的事,也就是良知。良知才是一个人为人行事的底线,凡事都是在良知的基础上去做,我们就不会因为自己说过的话而拘泥于此,固执地去执行。
因为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就是良知,符合良知就去执行,不符合就拒绝执行。
例如,如果你答应了别人一件事,后来发现这是错的,你还要继续吗?
一个真正的君子,是绝对不能也不会被一些传统和常规所束缚到的。
他们秉持着良知,与时俱进,随时而变,不会也不能只被诺言和世间的规矩所控制。诺言和规矩的背后,必须是有良知来支撑的。
假如这些诺言和规矩是不符合正义,不符合良知的,那么就无需在意,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以大胆、勇敢的去打破它。
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即“处理天下的事,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只问怎样做才合适,关键是以义做比对。”
孔子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
举个例子: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路上遇到了一帮强强盗,他们人多势众,瞬间把孔子一行人团团围住,强盗头子发现围住的是天下闻名的孔子。他觉得孔子这个人影响力太大了,抢劫他会招致麻烦,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后准备放了孔子及弟子们,他就跟孔子说,我们也是迫不得已,咱们井水不犯河水,我这就放你们走,但是你们走了之后可千万不能报官。孔子一听马上应允。结果呢,孔子刚一脱离虎口,他立马就去官府报案。弟子们不解,问孔子:“你答应人家不去报案了,转身就报案,这不是言而无信吗?”
孔子解释说,如果我今天不去报官抓他们,那么今后他们就会祸害更多无辜的人。对于这种不符合正义,不符合良知的人或事,我们根本就不必讲什么信用。如果我们对他们讲信用,那就是纵容了恶呀。
孔子是站在保护更多人安全的大目标下,做出这样的举动的,孔子的大义,孔子的信与行,是面对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安危和社会秩序的。而不是去刻板遵循小信。
作为普通人,没有圣人的慧眼去审时度势,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对我们普通大众而言,出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外,就是坚持住一条,秉持着温良恭俭让的大原则,大前提去行事,去反省,总归是不会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