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为什么唐诗只能出现在唐代?
最近读《蒋勋说唐诗》,感触颇多,用“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来形容也不为过。
作者的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作者的看问题的高度和角度都非常的独特,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关于唐诗为何在唐代开出绚烂夺目的花朵,而不是在其他的时代?
唐朝可以说是很多艺术形式的高峰时代,绘画,雕刻,诗歌,音乐等等,唐朝可以用“花季”来形容。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代完全绽放了呢?
孕育。
历史本身是延续的,在此之前会有一个慢慢积累的阶段,有很多准备工作一直在默默地进行,这个准备阶段可能长达三百年之久,才会水到渠成。
包括语言的准备,韵律,结构,文字,甚至声音。唐诗就像一粒珍珠,经历了漫长的孕育,然后在唐朝闪现出华美的光泽。
游牧文明的主导。
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一直是农业文明主导的,只要是农业的个性,一定是稳定的个性,稳定同时可能是保守,也可能是封闭,会使人有很多东西无法割除。
而唐朝,开国的皇族有意识地去接纳外族,尤其是游牧民族,皇族的母系当中就有少数民族血统。
唐代美术作品中的女性造型,肉体那么饱满,可以暴露出来,放到其他朝代都令人侧目。在汉族的文化伦理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大概从来没有那样大胆的服装。
唐代的开阔与生命的活泼自由,刚好违反了我们所熟悉的汉族农业伦理。
游牧民族的歌舞都非常强烈,他们追求的是感官上的愉悦。汉族那种来源于土地的稳定性相比而言有一点迂腐、保守。
汉族美学的代表是乐府诗和陶渊明描绘的回归田园、回归土地。李白要是活在农业伦理当中,必“死”无疑。他的叛逆与个性都是农业文明所不能忍受的。武则天活在那样的社会中也必“死”无疑。
儒家喜欢讲的一句话叫“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就是很多眼睛在看你,很多人在指你,人活在严密的监督之中,对个人有很多束缚。
在农业伦理中,大家很怕特殊性,喜欢共性,朴素、勤俭成为一种美德。
而游牧民族就相对个人化,别人怎么看没那么重要。它却在夸耀生命的华美,头上的装饰,身上的丝绸,生命中的一掷千金——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样的句子在农业伦理中很难出现。
所以,我们常常称唐诗为浪漫主义文学。浪漫当然是诗人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不再是活在伦理当中的人,而是活在自然当中的人。他们面对的是自然,在大自然中诗人实现了自我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