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学校放假5天,第三天老师发信息: 4号、5号学生自愿返校学习,自愿返校的学生可以找老师报名。
高中学业紧张,老师应该是慎重考虑过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室学习氛围肯定好过让学生各自在家的氛围。
当然家长也大多乐意有老师监督着自家孩子,省却不少心事。
带娃去了下姥姥家,回来路上已是晚上九点多了,班上“自愿"报名去学校的学生已40多人,儿子纠结了一路,最后还是自愿报名了,我只是跟他说:自己做决定,愿意就去,不愿意就不去,大可不必为讨好谁做不愿做的事情。儿子说,明天去一天也好,还有一点作业去写完。
第二天下午5点回来了,老师发信息是有晚自习的,看样子是真不愿多呆,一回来就表示,今天一天太没意思了,明天死活也不去了,我说好,那就在家。
老师是非常认真的老师,晚自习没参加的,家长群发名单,第二天没去班级的,照例发名单。
期间跟一个家长沟通:你家那个状态怎么样?——哎呀,死活不想去,最后看报名的太多了,实在不得已才把名报上。
或许这一个两个不是个例,而老师明明要求的是“自愿”,而被老师勾掉的没去班级学习的学生名单还是很刺眼:这几个不“自愿”的学生,还是显得会让家长有些许的“为难”。
当然家长的心态也会很复杂,孩子在家撒欢玩乐不说,最头疼的还有放不下的手机,这下好了,正中下怀。
看着第二天勾掉的没去上课的几个学生名单,我克服掉遗憾及对老师的歉意后,对着这几个名字多少有点肃然起敬——这个决定里包含着做自己的勇气,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许这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但更需要一个人自主做人的能力,或许极少数老师及家长能意识到: 我们作为成人及引领者,我们并不需要的,是孩子的“听话”,也就是听话的孩子。
而“听话”,与“不听话”,是可以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话题。
有太多并没有长大的大人,总在说自己的孩子不听自己的话。
有太多自身不成熟的家长,最容不得孩子不听话。
而当我们把眼晴放在孩子身上,却会发现他们的太多语言行为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孩子们的想法才更接近真理,孩子们的行为才更真实,孩子们才更配称的上哲学家:
附两段对话:
(一) 妈妈让闺女把手机还给自己
妈妈: 把手机给我
女儿: 不要
妈妈: 赶紧地
女儿: 为什么?
妈妈: 你都看多长时间了?
女儿: 才一会
妈妈: 你就跟别人不一样呢!
女儿: 我独一无二
(二) 电梯口偶遇一母亲及正哭泣的儿子
我: 小朋友咋难过了?
妈妈: 考试没考好,让我揍一顿
我: 这小伙一看就是想努力学习的孩子,一次考不好不要紧。
妈妈: 他就不是个努力学习的孩子!
我: 孩子很知道上进,不然没考好不会这么难过。
妈妈: 他就不是个上进的孩子,从来都是马马虎虎!
……孩子终于憋不住,哭出声来,
我看了一眼漂亮的妈妈,好无奈,好绝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