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作者: 朵朵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1-09 11:04 被阅读0次

文/朵朵鱼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于92岁高龄时写的散文回忆录,记录了这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家庭的点点滴滴。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夹杂着哀伤、欢喜、羡慕。

第一部分杨绛做了一个梦,梦到本来和钱钟书一起散步,结果他不见了,任凭她如何寻找都无果。

这是梦,也不是梦。钱钟书先于杨绛去世,便是对这个梦最好的诠释。

曾经我奶奶老了的时候,她常对我说她又做梦了,梦到她离我们而去。虽然我知道人总是会死去,心里却总希望这一天来得迟一点,再迟一点,只希望亲人能再陪陪我们。没过几年,奶奶真的走了。

所以,对于杨绛的这个梦,我深有体会。那种花将凋零,人将迟暮之情总让人心里难受。

第二部分是现实与梦境的结合。钱钟书在一条船上住着,雪白的床单,雪白的枕头,这分明就是医院。而杨绛只能住在一个客栈,客栈里面什么都有,无需担心。

只是这客栈到船上的路途不好走,年迈的杨绛总是小心翼翼,一步一步慢慢的走着。女儿阿圆工作繁忙,偶尔只能来一次。后来女儿也病了,便只剩下杨绛一个人在这清冷的旅途上追赶。

这客栈其实就是他们的家,因为最重要的丈夫与女儿都不在家里,所以这家的存在便如同客栈一般。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从客栈一程一程追赶小船的过程,便是杨绛一程一程送别钱钟书的过程。读来自然觉得心上凄凉。

文章里多次写到杨柳,从郁郁葱葱到树叶脱落只剩光秃秃的枝丫,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以及送别的意味。

在古代,杨柳表送别之意。杨绛独自走在这送别的路上,我们三最后只剩我一人,无比哀伤。

第三部分写了生活与工作的点点滴滴,我们从中看到杨绛一家朴素、平凡而努力、有趣的生活着。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正如杨绛所说,这简简单单几十字便能概括这一生。

在生活上,钟书先生“笨手拙脚”。

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此间省略若干)

可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爱情,反倒叫人向往。在生活上钱钟书很是笨拙,但杨绛用她的爱来包容他。而钱钟书也尽全力对她好。在他学会煮早餐后,一直坚持早起做早餐,几十年从不间断,除非有重要的事情。若非这样互相包容和照顾,他们怎能一起携手到白头。

放眼今天,哪个女生不期望自己的另一半最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赚钱养家还要对自己宠爱有加。稍有不顺心就各种作,比林妹妹还多愁善感。没有公主命却一身公主病。

而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已经不需要再多的言语来表达,便能看到满满爱意。

他们把外出散步、逛公园等称为“探险”,这样的生活多么有意思。

在对方出差不在身边的日子,他们会把一件件小事记录下来,称为“小石子”,待在一起后,便把这些“石子”拿出来“把玩”,别有乐趣。他们是生活的智者。

那时生活条件很艰苦,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不断的借宿。来来回回搬了好多次家,有时候家具都是别人送的。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丝毫不减。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

这样的精神让人心生敬佩!钱钟书小组在编写书籍时,几个人围坐在一张小书桌前,书桌前后两人面对面坐着,还有书桌下的空挡可落脚,可坐在书桌旁的人却连伸个脚都难。

而杨绛工作的小书桌仅能放一本书和一叠稿纸。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完成书籍的编纂与翻译。

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来形容他们很是合适。身处陋室,却心志坚定,不惧困难。

钱钟书负有盛名,却从不为名所累。他做事认真负责,效率极高,却从不喜欢出风头,只想专注自己的工作。有出国访问、参加国宴等这样大展风头的机会他全都拒绝了。有好友邀请他担任重要职务,他不得已答应,没多久却毅然辞掉。这是真正做学问的人。

看完这本书,只有满心的敬佩!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叫人羡慕,对工作的认真让人钦佩,对家人的爱也让人动容,他们的行为举止更让人称颂。

三言两语无法描述他们这平凡却又伟大的一生,还好有《我们仨》供我们回味。是书,也是生活,更是智慧。

PS:文中引用了很多原文,是因为我的概括能力向来很差,更重要的是觉得没有任何更好的词语比杨绛先生本人的话语更合适了。

365无戒极限挑战训练营 第26篇

相关文章

  • 《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一直以来,我都是喜欢看书的。喜欢从书中去找寻我要的那份宁静,去碰触离我遥远的世界,但其实很多书我都只是囫囵吞枣,不...

  • 《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文/朵朵鱼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于92岁高龄时写的散文回忆录,记录了这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家庭的点点滴滴。 全书分为...

  • 《我们仨》--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本书是杨绛老师在晚年独自回忆自己的家庭,从与钱钟书老师的相遇相知以及结合、爱女的出生、回国就职、经历文化的洗礼、到...

  • 《我们仨》:相助相守,相聚相失

    1932年3月,她与钱钟书第一次见面。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她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书,也因为这本书,我开始读书这件事产生了兴趣。 这本书总共有三部分,前两部分是杨绛先...

  •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2022年4月10日 星期天 我感激: 1.又是吃了一大盆西瓜,比昨天的甜很多。 2.每次看书,感觉自己都去到另一...

  •   相助相守 相聚相失《我们仨》 (下)

    昨天从杨绛的《我们仨》中截取了文中比较让我动容的语句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杨绛先生一家的相助相守,画面活泼温馨,让人为之...

  • 相助相守 相聚相失《我们仨》 (上)

    终于在这个温暖的午后,屏弃掉心中所有的杂念,让温暖的阳光折射着倒影,让书香飘荡,将搁置已久的《我们仨》看完了...

  • 读《我们仨》学做人品婚姻论育儿

    九万来字的《我们仨》,用干净柔和不啰嗦的文字呈现出了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故事。字里行间...

  • 《我们仨》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fp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