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稽之谈(下)
《说苑·尊贤》:“介之推十五相荆,仲尼使人往视。”《墨子·非儒下篇》:“晏子对齐景公曰:‘孔丘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以石乞。’”《论衡·问孔篇》:“孔子见阳货,汗流却走。”《癸辛杂识》:“仲尼本名兵,已乃去其下二笔。”《论衡·龙虚篇》:“子贡灭须为妇人。”何休《公羊注》:“定姜服五加皮不死。”《颜氏家训·劝学篇》:“曾子七十乃学。”“齐宣王见屠羊者,哀其无罪,以豕易之。”此见《幽求子》。皆无稽之谈也。
〔试注〕
1、《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刘向编。成书于鸿泰四年(前17)。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2、介之推十五相荆,仲尼使人往视:《说苑》:介子推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
《孔子家语》:荆公子行年十五而摄荆相事,孔子闻之,使人观其为政焉。使者反曰:“视其朝清净而少事,其堂上有五老焉,其廊下有二十壮士焉。”孔子曰:“合二十五人之智,以治天下,其固免矣,况荆乎?”
〔按〕此介子推相传为楚令尹,与跟随晋文公、寒食节的主角不是同一个人。《说苑》与《孔子家语》事迹同,主角姓名不同。此说颇有合议之美。
3、晏子对齐景公曰:‘孔丘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以石乞:
《墨子》: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
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
景公曰:“以孔丘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
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丘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于下必利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丘深虑周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之类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丘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
景公曰:“呜乎,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丘之与白公同也。”
〔按〕这个故事,在年代上有些大漏洞。楚白公之乱见《左传》哀公十六年。这一年的四月孔子死。七月白公胜发难。齐景公呢,已经死去十二年了,晏婴比景公还要死得早。因此以前的人便都说这是墨子的“诬罔之辞”,那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4、白公之谋:白公胜(?–前479),芈姓,熊氏,名胜,号白公,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
白公胜之父太子建因遭费无极陷害,便携家人出逃,逃到郑国时遭郑国人杀害。太子建死后,白公胜便从郑国逃到吴国。
〔按〕这里还有伍子胥的事,伍子胥带着白公胜逃到吴国。伍家是太子党。
公元前487年,楚国令尹子西将白公胜从吴国召回楚国,封为巢邑大夫。白公胜喜好用兵,礼贤下士,总想攻打郑国替父报仇。
公元前483年,白公胜向子西请求攻打郑国,子西同意,却迟迟不出兵。公元前481年,晋国攻打郑国,子西率军救郑,并接受郑国贿赂,白公胜对此很恼怒。
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击败吴军后,以献战利品为名,乘机发动叛乱,杀死子西和子期,囚禁楚惠王,自立为楚王。不久叶公率军勤王,与楚国国内的人共同攻打白公胜。白公胜兵败,自缢而死,楚惠王恢复王位。
5、石乞:白公胜的勇士、谋士。白公胜作乱,手刃子西、子期,并劫持楚惠王。石乞主张杀掉楚惠王:“焚库弑王,不然不济!”但白公胜却认为弑王不祥,焚库就无法保障守城的供给,石乞又劝道:“拥有楚国,治理百姓,恭敬侍奉神灵,自然会吉祥,也就会拥有财物,怕什么?”可白公胜不肯听从,仅囚禁楚惠王。楚国另一大臣叶公平叛,白公胜兵败自杀,石乞将尸体埋在山中。石乞被擒,叶公索尸,石乞拒不透露埋尸之所,叶公架油锅欲烹之。石乞不但不恐慌,反而自解衣衫,笑答:“此事克则为卿,不克则烹,固其所也,何害?”于是,从容就义。
6、孔子见阳货,汗流却走:《论衡》:孔子畏阳虎,却行流汗,阳虎未必色白,孔子未必面青也。
〔译〕孔子怕阳虎,传说见了他就大汗淋漓要往后倒着走,阳虎不一定就脸白属金,孔子也不一定就面青属木。
〔按〕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季氏几世把持鲁国政权,阳货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的人。
《论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显然孔子怕阳货,《论衡》说的不好听罢了。但是怕不一定是坏事,硬碰硬是“杠徒”。
7、《癸辛杂识》:宋代文言轶事、志怪小说。宋周密撰。此书因作于杭州癸辛街,因以为名。与所作《齐东野语》大致相近。然《野语》多考证旧文,记朝廷大政,此则琐事杂言居十之九,体列极不相同,实属小说类。
8、仲尼本名兵,已乃去其下二笔:《癸辛杂识》:陈绍,天台之仙居人,初名诏。宋淳祐丙申,常魁漕闱,后游上庠,欲改名。或有言增损偏旁可也,昔先圣本名兵,已乃去其下二笔,遂易今名登第。及问其语所本,则不能知,所谓异闻也。
9、子贡灭须为妇人:《论衡》:然则龙之所以为神者,以能屈伸其体,存亡其形。屈伸其体,存亡其形,未足以为神也。豫让吞炭,漆身为厉,人不识其形。子贡灭须为妇人,人不知其状;龙变体自匿,人亦不能觉,变化藏匿者巧也。
10、何休:(129–182)即何子,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兖州)人。东汉时期今文经学家,儒学大师。主要著作《春秋公羊传解诂》。
11、定姜服五加皮不死:
〔按〕何休《公羊注》中未搜到。定姜,或是指鲁昭公、鲁定公的母亲“齐归”(?-前531)鲁襄公的妾夫人。据说齐归是胡人,归姓,“齐”是谥。则“姜”不知何来,齐国公室倒是姓姜,鼎鼎有名的如嫁给鲁桓公的文姜。
《神农本草经》:案《大观本草》,引东华真人煮石经云:舜常登苍梧山曰,厥金玉之香草,朕那偃息正道,此乃五加也。鲁定公母,单服五加酒,以致不死。
《本草新编》:或问东华真人煮石法用五加皮,世为仙经所需。而昔年鲁定公母单服五加皮,以致不死,岂皆不可信耶?曰∶此皆造酒附会之辞也。五加皮实止除湿,而不能延年,欲藉其轻身耐老,此余之所不敢信也。
12、《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颜之推编。
13、曾子七十乃学:《颜氏家训》: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按〕七十: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以为“七十”当作“十七”,然无文献证明。
曾子父子都为孔门著名的弟子,显然曾子不可能七十才入学。曾子七十一岁去世。
14、齐宣王见屠羊者,哀其无罪,以豕易之:《苌楚斋续笔·论齐宣王 》:战国时之齐宣王,可谓昏愚偏谬,至死不悟者,迹其行事,与晋惠帝、辽何异。以羊易牛,已见于《孟子》,人人得而知之矣。《幽求子》又谓:齐宣王见屠羊者,哀其无罪,以豕易之云云。予谓齐宣王苟不欲禽兽见杀,可令通国茹素,则禽兽蒙其福者多矣。三代上,视马牛羊豕狗鸡同为六畜,豕之见杀同于羊,羊之见杀同于牛,且牛无罪,羊有何罪,羊无罪,豕又有何罪,焉用以羊易牛,又以豕易羊?一易再易而不已,岂非至愚极陋,难以情遣理喻,始终未明其故。孟子犹谓其此心可以王天下,亦姑为是说,未必能实有其事也。
15、《幽求子》:晋·杜夷著。讲道家学说。原书已佚,《北堂书钞》、《文选注》、《太平御览》引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