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24 影响三观的三句话
本周听混沌大学的讲座,结合身边发生了新闻,有三句话令人深思,足以影响三观。
1、如何分蛋糕决定了蛋糕能够做多大
薛兆丰在《被想象力削平的世界》的讲座中,介绍了美国的拜杜法案。1980年之前,科学家的日常是从政府申请经费做项目,研究出来的成果及专利,均归政府所有。一个项目完成后,科学家继续申请下一个项目做研究,政府官员有了一年N项专利的政绩。由于科学家没有动力将发明转换为商用,政府也不懂专业,所以这个专利实际怎么运用到社会中,是没人管的。最终结果是95%以上的专利被发明后,都被束之高阁,只是放在那里而已,没办法使用。
直至拜杜方案通过后,专利的产权虽然仍归政府,但是商用价值,谁开发谁收益。因此大大激励了科研机构和商业机构联合在一起,将大量专利转化成商品,最终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收益。科学家及商人也可以从中获利。是一个多赢的成功案例,因此美国的斯坦福周围,MIT周围都聚集了大量的风投、VC、互联网及创业公司,它们紧密的和大学实验室结合在一起,致力于将先进的技术和专利第一时间运用到商业领域,形成了科学和商业的互相催化,前者也诞生了硅谷。
一般而言,政府容易倾向于公平先于效率,致力于寻找如何公平的分蛋糕的方式,如果找不到,宁愿吵着、等着、也不要行动。网上搜一下台湾、加拿大、欧洲政府,执政党和在野党开会时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的视频,相信会更有感觉。改革开放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底层逻辑之一,就是局部的倾向了效率,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把蛋糕做大了再说,以此激发了底层百姓的动力及创造力。
不仅政府如此,其实我们做日常管理时,也容易陷入这种公平式的思维,没有在分蛋糕的方式上多动脑筋。比如刻意的追求以岗定薪,同样的岗位薪酬都差不多,不管这个人实际的能力是否更高或者更低,最终大家只为混上某个抬头而努力,因为标签大于价值。比如企业内部追求培训、知识沉淀,但是没有人给培训师及总结者以激励,写了一大堆PPT和总结,大部分也只是放在那里而已。如何在职能内部推广使用,甚至从中引发出更多的使用场景,影响公司其他职能。培训讲师和收集PPT的人都没有动力,这不是很像拜杜法案之前的美国专利吗?
为什么碧桂园、万科的跟投及合伙人机制,能够深刻又广泛的激发战斗力?员工投资,内部收益率高达50%以上,以至于管理层都不在乎工资多少,只在乎干出来业绩,因为跟投收益远高于工资收入。碧桂园公司规模上了5000亿的台阶后,公司没有变得更臃肿和缓慢,拿地到开盘时间反而更快了,缩短到了6.9个月。蚂蚁翻倍容易,但是大象翻倍的增幅相当困难,巨头实现了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也是如何分蛋糕决定了蛋糕能做多大的成功实践案例。
2、我们生活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里
王东岳在《知鱼之乐》里面说,我们并没有活在现实世界里,我们都生活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里。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机械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古人信仰的儒释道等宗教。这些思想都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信奉的真理,就如我们现在的时代,所普遍信奉的科学教一样。但是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想象及认知,只要有新的证据出来,它可以被证伪,科学并不是真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真理或者判断,其实都经不住2-3个追问。
举几个《经济学通识》的例子。
大家对人贩子都深恶痛绝,很多人觉得抓到贩卖小孩的人贩子,就应该枪毙。这种重罚有没有用?如果量刑过重,人贩子在被警察包围的时候,为了脱罪,他们的最佳选择是把小孩子都杀人灭口,隐密证据。因为一旦被抓,也要被枪毙,不如杀掉,这反而加重了对小孩子们的伤害。大家想加强对人贩子打击是好心,但好心不一定会办好事。
大城市这么拥堵,限号有没有用?实际上收拥堵费更好,让更有需求的人,自愿支付更高的价格,让需求不迫切的人,让出拥堵的时段和路线。穷人不一定就比富人的需求低,比如一个穷人的老婆临盆,他愿不愿意支付200块钱的拥堵费,使得救护车能够一路畅通无阻的到底医院?一个赶飞机的中产阶级,他愿不愿意付200块钱的拥堵费,能够保证他的出租车一路不堵车到达机场,因为赶不上飞机的代价更大。
春运这么拥堵,火车票这么难买,实名制有没有用?实际上允许火车票像机票一样涨价及折扣更好。 实名制使得黄牛的生意更不好做了,经营成本变高了(黄牛当然也是一种生意),那么黄牛票是更贵还是更便宜了?商品价格提升后,对社会的总价值是伤害了还是提升了?火车票如果能够涨价,一定有价格更敏感的客户,选择其他的出行方式,使得火车的拥堵自然下降。
一线城市的房价那么高,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租金、配建保障房有没有用?实际上,只要不增加供应量,不控制货币量,只调节需求,那么这些招数都没用。需求被压制的有多凶,上行周期到来的时候,反弹的就有多厉害。
生活中这种被思想和认知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老婆最近喝姜汤,保姆说如果夏天喝就更好了,因为冬吃萝卜夏吃姜,你这样可以把寒气排走。多追问几个问题:湿气/寒气真的存在吗,上火真的存在吗,这些如果是真理,那么为什么不适用于老外呢?中医的药物如果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不能经受得住双盲测试,那么这些药有用吗,还是只是安慰剂效应呢?
前段时间榆林的孕妇跳楼自杀。这周我家隔壁小区,一个快递员涉嫌猥亵幼女,被女儿的爸爸砍死了。孕妇和这个爸爸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处理呢?肯定有,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换位思考,一个人一旦被逼入了绝地,他的认知和思想都会非常狭窄,人都是活在思想通道里面的。如果满脑子都是情绪,肾上腺激素让人无法理性判断,一个人真的什么事都可能做的出来。
欧洲谚语讲,一个马蹄匠,没有钉好一个马蹄,最后死的可能是一个国王,损失的是一个国家。所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人逼入绝境。最近《那年花开月正明》演到胡咏梅觉得自己父亲的死,自己家庭的败落都是拜周莹所赐,所以用三寿帮绑票,用洋布碾压吴氏布业的生意,几乎将周莹从肉体及生意两个层面上毁灭。
一旦被逼入了绝境,有的人可能作出极端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化压力为动力。弱小的大卫也可以打败强大的歌莉娅,snow和龙妈合体,相信他们会度过冬天的。
凛冬既至,春必不远。
3、现实+梦想+决心=成功
最近读Ray Dalio的《原则》,下周会有专题日课总结。对这个公式中,决心这个词有更深的体会。不管是操盘手在开盘前的操作手册—想赢是能赢的前提(未来会有日课总结),你的世界是你的心态供养的(自证性预言),永不抱怨(不是口号,而是成功的方法论),决心都是一个关键词。我们往往容易在目标设计及行动计划上,投注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在决心上,用力明显不足。
索罗斯在管理量子基金时,从不关心下属有什么观点,他只会问一个关键问题,“你愿意为你这个判断,下多少仓位。”投资,炒股,买房都一样,看得再明白,自己不投身进去,没有决心下大注,终究不会有大收获。问问自己,为了当下这个判断和决策,愿意下多重的仓位/时间/资源。
如何提升个人和团队的决心能力呢?可以系统性学习解放军的经验:政委、支部建在连上、民主生活会、战前作战会议、动员会、大练兵、流动红旗、烈士的荣誉系统。
最后,作为管理者,不断提醒自己,人们都活在思想通道里面。因此要给思想和认知中引入成功的决心,并且用合理的分蛋糕方式,激励大家把蛋糕做大。建立目标,夺取胜利,分享成果,用红军的话叫做打土豪、分田地,用现代的话叫做企业家精神。背后都是洞悉人心的精心设计,这也是高手的视野,愿你我都能一睹风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