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好处在于,我们获取知识越来越容易,可是这样反而加剧我们的焦虑,获取信息越容易,任何信息随手一保存,要么进入我们的网盘,要么进入我们的各类存储软件中,这给人造成的幻觉就是,好像只要保存下来,好像我们就拥有了知识,心里想着过段时间好好再看看,然后就是没有然后了。
关注到L先生说的公众号,是来自一位社群的朋友,因为本身这个朋友也很博学,有一天他往群里转发了一片文章,标题是《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就点进去看了,果然被文章的内容所吸引,再翻看了历史记录,发现这个公众号主攻就知识管理、教读者深度阅读,而且每篇文章都是干货。
今天我粗略的概括下l先生对于我们常见的知识管理的板块上给出的建议。
比起不断的收集各类的知识,一点点把知识内化,把看到的知识都践行起来才是真正消化知识的方式。
01 l先生告诉你如何正确收集
先要学会辨别信息,这里l先生提出了431法则
看到信息,先对信息做分类,信息可以分为4大类:噪音、资料、想法、方法
把日常的各类新闻八卦的噪音信息过滤掉,保存下来系统或者你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处理这些信息的时候问自己
它跟那些知识点能联系?
我可以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它?
我可以把它用在什么文章中?
总结:筛选好信息,信息打标签分类,通过联想、假设、搜索把每一个收集到的信息积累成体系化的知识。
02 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行动
收集好信息知识,思考这个知识点的它的过程是什么?它的背景是什么?它引出和证明了什么观点?再进行进一步拓展:“我可以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哪些主题里面可以引用?”。
给每条信息加一个行动,如果是后续需要继续验证查询的知识,标题中打上查询、查证、精读等标签,提醒自己后续进行阅读。
03 提高阅读效率
很多时候,积累下很多笔记,可以没过多久就全部忘记了。
l先生提出的把知识内化,而不做知识的收藏者,就是要我们把自己训练成看到知识之之后,马上能够形成一系列自动化的思维过程,看到信息,大脑立刻对信息进行拆解
询问:
1、这段信息说了什么?
2、有几个要点,分别讲了什么
3、要点之间是什么逻辑
4、我如何把它放进我的框架
想好之后,隔15分钟回想一次之前的信息“我刚刚读到了什么?”
这样知识慢慢就内化为你的内容,并为你所用。
写下自己的阅读总结,当你写下来的时候,知识就成为你内在的一部分,至于之前保存的信息都可以删除了。
最后,适当的进行联想,问自己: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来解读?
如何拆解这个案例?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这些启示可以用到哪些项目和任务?并把自己的想法形成待办事项,后续执行起来。
以上仅仅是l先生对于读书和知识管理的几篇文章的汇总,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让自己大脑行动肌肉,只有达到这个程度,你才不会被在知识的海洋里面迷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