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影片《芳华》以此旁白为结束,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场上观影的人默不成声,有的面露沮丧,有的唏嘘不已。长达136分钟的电影,竟然没有人中途离场。
整部电影以文工团为主线,围绕刘峰、何小萍等人讲述一代人的青春故事。开场鲜活明亮的舞蹈欢歌,进入高潮血腥漫天的战争伤亡,最后遭遇解散的文工团,不得不各奔天涯,拉上离别的帷幕。
分别后的所有人似乎都过得不错,唯独善良的“活雷锋”刘峰断了一只胳膊,受尽欺负的何小萍成了精神患者。但最终,有的人中年发福,有的人日夜守着空巢,只有刘峰与何小萍,找到了内心的皈依。他们彼此相守,坦然平静。
网络评论大量地批判影片中无形表现出的潜规则和明面上的人性问题,在高度称赞良心之作的同时,感叹命运的残酷。
不可否认的是,那一代人在文工团歌舞的时期,是生命中最辉煌的岁月,成为他们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成为撩动我们心弦的芳华。
为什么那一代人的青春被称为“芳华”,而我们的青春流逝,却只能说一句“碌碌无为”呢?
同个年纪的我们,因为身处不同的年代,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有个朋友,明年即将毕业,正在迷茫找什么工作实习。
我再三询问:你有什么喜好,或是目标,理想呢?
她摇摇头。
她说想当老师,可这必须回老家,她又说从事大学学的设计吧,觉得自己没有想象力。所以她决定为了男朋友从事设计行业,两人一起在大城市里打拼。
时间不久,朋友的父母为她安排在某地产公司上班,名气大,薪水高,福利好。
于是她询问我是不是应该听从安排。
我还是回了那句话:
你有什么喜好,清楚自己的目标吗?有理想吗?
她说:我不知道。
一个本科毕业生,没有喜欢的职业,也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更可怕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存在这个现象。
我责骂她:
既然你读了那么多年书最后只是为了在房地产上班,那你学画画的意义是什么,选设计的意义是什么,读大学不就是浪费钱?
她不做辩驳,也没有再提起这件事情,只是独自去那家公司报到了。
她宁可选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也不愿意找寻自己努力的方向。
突然胸口涌起滚烫的失望,带着怒气。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来世界赚点钱,平庸地等待死亡的来临吗?
嘴上喊着响亮的口号,行动上还是诚实地对父母言听计从。
朋友并没有做错,错的是现实本就如此,唾手可得的东西,谁也没办法拒绝。既然可以轻松地过日子,何必拼死拼活地搏一把热血呢。
当你在大学的时候,逃课、不听课,玩手机、打瞌睡,嘴上说着这是喜欢的专业,实际依然没有认真学习。脱离了学校以后,找一份混得过去的工作,还算稳定的薪水,和粗茶淡饭的平稳生活。
一切顺从事物的安排,渐渐褪去年轻人本该有的戾气,等年长了才感慨,自己这一生平淡无奇。
因此人们总是在歌颂那个年代的精彩,却频繁贬低新时代的青年。
不是我们不好,是他们懂得创造和把握青春的美好。
他们的青春,充满年轻的张力,不甘平庸。
为了革命的胜利,献出努力和汗水,鼓舞军人、歌唱生命,只要还在载歌载舞,就一定是满怀激情。
我们呢?
一个和平年代的继承人,不用担心战争的伤亡,却活得更加颓废。
从被教育开始,所有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考一所好的高中,进一所好的大学,有一份好的工作,拿一份不错的薪水。长辈的命令早已吞噬了年轻人的活性,
高官显位,金钱富裕,这才是努力的目标。
所有的青春付诸在如何混一个有钱有面子的生活。
影片有一段被剪切的部分,是梦想着有一天能跳A角的何小萍,承受着高原反应的不适,在冰冷的舞台上出色地完成了一场演出。
没有人天生被眷顾。每个人都遭遇过苦痛,何小萍的人生更加如此。但她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和对美好的渴望。
她举起枪的一刹那,是整支舞最灿烂的瞬间。
青春本应该如此。
不怕命运颠沛流离,不怕社会现实残酷,以最张扬跋扈的姿态,释放青春的光芒和精彩。
现在的你,是生命中最年轻的样子,是老来无数次怀念的样子,别被现实训教地油腔滑调。
追求,去成为你理想的模样。
当代人的青春,依旧是值得歌颂的芳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