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文
经历过528天的定档、更名、提档、撤档、再定档、再提档,《夺冠》终于于9月25日上线,上映第二天破亿,第四天两亿。
除在了票房上获得成功外,与之相关的热搜也不断。“夺冠燃哭”“朱婷演技”等都足以证明《夺冠》夺的不只是冠军,还是很多人“秋天的第一部电影”!
《夺冠》是由中宣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由陈可辛执导的剧情运动片,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
主要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
要论《夺冠》有多燃,泪洒影院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除此之外,人们将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在了真演员与真女排成员的身上。
演员+真人,开启联动沉浸新体验
参演《夺冠》的演员,主要有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他们的演技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且都在演艺事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老戏骨与新一代演员的碰撞与交流,演出了一个人不同时代的变化,却又让内涵始终如一。
此外,更让人关注的是除了真演员,共同出演该影片还有真正的中国女排成员,除了姚迪饰演因怀孕无法出演的魏秋月外,朱婷、俆云丽、张常宁、林莉、刘晓彤、颜妮、惠若琪、丁霞、袁心玥、袭翔宇都是饰演自己。
如何让人们代入其中的时候,她们不只是女排成员本身,而是演员,而当她们真情实感地去演绎的时候,又不仅是演员,更是中国女排自己。身份的转变,也是一种挑战,而市场的反响与观众的反映恰恰证明:她们很成功。
《夺冠》可谓是本色出演的真正典型,不再是演员反复揣摩剧本中角色的心理,如何将中国女排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这次的演绎从根本上来说一种自我的真实呈现。演员就是中国女排本身,中国女排亦是演员自己。
而真演员+真中国女排成员的联袂演绎,将以一种新的沉浸式的方式给了观众全新的视觉与心理上的体验。
换言之,把《夺冠》搬上大荧幕不只是把在行进中的真实的中国女排的奋斗史以另一种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让没有机会亲临现场观战的大多数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代入其中,并切身感受极少数中的坚持与奋斗,让他们与之真正的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进而融为一体。
大多数不再是隔着遥远的距离,凭空想象着极少数的难能可贵,在这种或演绎或真实的交融中,每个人都在不同的角色中成为了自己。
“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的情怀锁定
在《夺冠》中,其实不断的运用了闪回的表现手法。无论是中国女排内部的变化,还是在国际赛事时各国的态度,都随着时代变迁,有了不同的转变。然而,这一切说到底是一种民族精神与女排精神的极致融合。
从“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价值” 到“好好享受体育的本身,过去的包袱由我们这代人来背,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精神。”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字,却代表了不同时代中国女排的使命与责任。
“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努力训练,受尽百般皮肉之苦的女排;先当陪打教练,再放弃竞选主教练的陈忠和;赢得冠军荣誉后,辞职回国大刀阔斧改革的郎平等等,都是老女排与新一代女排等几代人的家国情怀交融,也正是这种延续与创新,将“我们”锁定,将情怀的高度得到提升。
传达体育精神+民族传承,更是为自己而战
除了演员+真人模式的新沉浸式体验方式,《夺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影视作品。它不仅在用真人式的演绎传达一种真正的体育精神:爱拼才会赢。更用一种感染的形式传递一种“落后就要挨打”崛起才能救国的民族精神。
担当与传承,成为《夺冠》的核心焦点。《夺冠》通过展示中国女排的夺冠史或者说奋斗史,夺冠不易,付出也不一定就能换来与之成正比的收获,但坚持与奋斗让夺冠成为可能,全力以赴做到极致,才是真正的王者。
然而,成为王者也不是最终的目的,“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在反复的坚持与成功中,诠释不一样的中国女排。
《夺冠》上映后,也让更多人新的一代人开始或更加持续的关注中国女排,关注中国的体育事业,这已经不是仅是一种精神的呼吁,更是一种民族的热血号召!
当然,部分观众表示在为中国女排感到骄傲与感动的同时,其实自己也会更加认真地思考:在这个社会中,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怎样在自己平凡的领域坚持与奋斗,乃至夺得自己赛场的冠军,才算完成了《夺冠》更深远的意义。
为中国骄傲,也愿中国女排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