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烽火长歌
这几天在阅读睡眠革命这本书,说句实话,这本书里面的废话挺多,干货内容,并不是那么的充实。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日常并没有研究过睡眠的人来说,里面的观点还是很能带给人启发的。
那人活到40岁,虽然没有专门的研究过睡眠,但是多少从各方杂志和文章里面可以看到哪一些因素可以促进良好的睡眠的一些因素会影响睡眠,所以呢,书里面的有些内容是大家都知道的。
我这里就挑几点跟常规的认识并不一致的观点来说一下。
也许这样做的话,会让人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睡眠。
平时我总认为在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里面,更容易催生睡意。
比如暖洋洋的阳光照在身上,让人提不起一点精神来,奄奄欲睡。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看到这样的表述,说实在话,这样的表述以及在某些时候,阳光下面昏昏欲睡的感觉,给了我一个错觉。
那种白日里在阳光下面,暖意充沛,想要睡觉的感受,跟真正夜间的睡眠的场景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书中提到,想要保证夜晚良好的睡眠,寝室的温度要比外面的温度略低,最好保持在16~18摄氏度。
人在入睡之前适当的降低体温,是入睡前准备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一项。
怎么样跟我们尝试有点违背吧,一般来说泡个暖水脚洗个暖暖的澡再去睡觉,是不是感觉上更应该舒适一些?
然而真实情况是,泡脚,洗澡这些活动只会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而睡眠真正要进行的时候,是人体的新陈代谢一个缓慢逐步降低的过程。
就像体育运动之前我们要热身一样,睡眠之前我们应该留出充足的时间给自己进行预睡。
在这个过程中,体温慢慢下降是一项很好的准备工作。
当然,并不是要我们感觉到寒冷。人在寒冷的情况下,反倒会精神亢奋,这样更不容易入睡,而是要感到凉爽。
所以这里反常识的第1点就是要在凉爽的身体感受下进入睡眠。
反常识的第2点是:限制性睡眠。
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内,睡眠质量很差,经常半夜醒来一会儿是久久不能入睡。
那么最应该采取的措施不是整天补觉。
而是一切作息都按照常规进行,并且把自己入睡的时间,推迟1~2个周期。
这里面的一个睡眠周期差不多是一个半小时。
然后第2天依然在常规的起床时间起床。
这样做法的理论依据是,与其进行长时间低质量的浅层睡眠,还不如将睡眠进行限制,进行短时间的深度睡眠。
并且这样限制睡眠的时间,不可以是一天两天,至少是1~2个星期。
之后再慢慢地开始正常睡眠周期,入睡时间提前。
但是要注意的是,最好依然以完整的睡眠周期为一个提前的时间量,比如提前一个半小时。
反常识的第3点:
衡量睡眠质量好坏的依据,不能以一个晚上为标准,而是应该至少以一个星期为标准。
也就是说,在某个晚上你的睡眠不好,请不要焦虑。
把这个睡眠周期拉长一点看,在一个星期内,如果能保证35个睡眠周期,那么你仍然拥有高质量的睡眠。
这样的认知,对于缓解因睡眠问题带来的焦虑,很有好处。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感触,在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越是心急越是心焦,反倒更难以入睡。
如果这时候人知道,今天晚上我的睡眠就是已经质量不高了,那么还不如在这个时间起来做点其他事,当下一个睡眠周期到来的时候再入睡,并且不要为今晚的短睡眠而感到焦虑,把时间放长一点,一个星期之内看看自己的睡眠质量如何。
这样的话会在睡眠的认知层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里就先说以上3点吧。
这几点中都有一个理论依据,那就是睡眠周期的概念,一个睡眠周期用90分钟计算。
尽量的让自己保证完整的周期性睡眠。
这里面还有一个常识,跟我们的认知是一致的,但是也极其重要,所以我也要提出来。
白天的补充性睡眠非常重要。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午后打个小盹儿。
补充性睡眠对人体来说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在很早的时候,我有一个学医的朋友就跟我说,每天午睡的人其心脏病发病概率比没有午睡的人要低上很多。
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人的心脏,并不是永动机,他也需要一定的休息,人在睡眠的时候形成代谢会降低。
因而这个时候心脏也得到了一定的休息。
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可能没法完成真正的午睡,而只是打一个小盹,但即便是这样,也比没有打盹的人情况要好很多。
好了,就说到这里了,这本书里面可能还有其他很有用的观点,但是到此为止,我能吸收到的比较重要的观点就只有以上几个。
以后再看的时候,再看看有没有遗漏的。
对了,又想起来一个,就是睡眠的姿势。
最好的睡眠姿势是侧卧,这一点我想大家都知道,但是怎么样的侧卧姿势才是最好的,这一点大家大多数人应该都不知道。
这关系到对床垫的选择,最好的睡眠姿势是侧卧,并且当侧卧的时候,整个人的中轴线都在一条直线上面。
这才是侧卧睡眠的技术要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