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翻完《原则》的第一部分“我的历程”,实际上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因为后面第二第三部分都是满满的“原则”,而第一部分是讲作者的经历。
这是一本商业成功人士写的“任何人运用这些原则也都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书,说实话这类书封标语比较符合讲求“复制成功”的成功学读物。没错,“原则”很可贵,大可以一卡车一卡车地装载,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道理都明白就是过不好一生”,包括我,就是无法身体力行,就别提“复制成功”了。
另一方面,即使复制了一些做法,由于前人的成功带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复制过来的做法未必能达到同样的目标。所以,我不看好“复制”。只不过,创业人士最可贵的经验分享,其实隐藏在他们过去所有的失败里,了解他们的经历,才能明白为何他们归纳出自己的“原则”。
也因为之前看过一个现在担任金融工程学教授的前物理学者,写他当年离开学术研究投身华尔街证券公司工作的历程。他所处时代与《原则》作者的有大部分重合。每个人讲述自己的历程,应该很有意思,对照着看,更好玩儿。
瑞·达利欧,1949年生,家在长岛,家境中产。父亲是职业爵士乐手,母亲是家庭主妇(必须是很职业的乐手才能养好一家人吧? 后来发现他父亲也是个牛人)。小时候不喜欢上学。青少年时期喜欢玩。——这也太正常了吧! 老年的作者回忆当年: “与失败比起来,我对乏味和平庸的恐惧要严重得多。”
60年代读大学,凭高中时平均成绩“C”进去的,但是大学的环境让这孩子喜欢,不是灌输而是自主学习,因此成绩一路看好,毕业时是个优等生,又进了哈佛商学院。
假期实习选了大宗商品交易。事业就从大宗商品交易开始。不过,市场风云诡谲,很快转向证券经纪。1975年创办桥水公司。这公司名起的,太有“风水”感觉了。
1977年应苏联邀请去莫斯科为大宗商品交易提建议,顺便度蜜月。(大约1978年,中国大陆也邀请了东欧的经济学家前来指导,走的路径很不同)开始设计机器化的市场模型。当时个人计算机并未普及。他使用的定价方式与课堂上的课本式定价有根本的不同,多是根据市场实测以及关联因素的细致观察,有很大灵活性,因此,赚钱了。
赚钱意味着创业公司能存活,还能扩大业务。然后1979-1982迎来一次挫折: 对货币通胀的走向出现误判,桥水公司一下子打回原形,只剩他一人了。借钱、卖车,还有妻子和俩娃要养,濒临破产。
然后用了十一年重整河山。从惨痛失败中有个体悟: “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预知未来,而是知道在每一个时间点上如何针对可获得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回应。” P40-这段话竟有点阐述布莱克-绍尔方程式的意味,物理学与金融专业的交叉,很闪亮。(“很闪亮”这个表达是万门大学创始人童哲老师讲金融学入门时说的)
80年代微型计算机出现,“水晶球”被打磨得更精细了,依靠数据和算法,透视市场与经济。开始把这套方法系统化。随着业务与口碑的积累,桥水慢慢又回到原来的规模。
1984年第一次踏足中国。1989年向当时启动中国证券市场的筹备小组捐资(而非做顾问)。这个特殊时间点可以省略一万字。
1994年成立“桥水中国合作伙伴”,一年后关闭。主动省略了九十年代的中国市场,没有在混乱中赚钱,而是专注于原本的核心业务。这点不得不说,是个有原则的商人。
当然,他没有停止对中国这个庞大存在的探索。把一句中文不会的11岁儿子独自留在北京读史家胡同小学一年,算是伏笔。
进入九十年代,对资产组合研究细化的阶段,桥水因为系统化与精细资产跟踪而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时公司亦时有错误产生,被利用来总结教训进一步将系统强化。
这时候业务不是主要矛盾,人际关系是主要矛盾,从管理技术到管理人的转型历来更难。他从同事与伙伴得到的反馈是“对他人的言辞和行为会造成对他的敌意,并留下持久的印象”。有时候对员工的言辞让对方强烈羞愧感觉被鄙视。参考下他的用人原则,似乎也不奇怪了:
“我希望我周围的人都是和我有相同需求的人,即那些为了自己而把事情弄明白的人。”P53
“我相信拥有把事情探究明白的能力,要比拥有如何做某件事的具体知识更重要。” P56
他的应对不是努力把自己变得“慈祥”,而是把一切矛盾和错误放在台面上,透明化争议,通过这个过程,有点像人的筛选,最后能留在台上的立定脚跟与身段的人,就是他的“团伙”里的人,能并肩作战。这个思路很不简单,关键是一直贯彻下去了,真的做到了优胜劣汰。
桥水因此不停壮大。这种企业文化被称作思想上的“海豹突击队”。
2010年后,开始思考退出公司管理。2011年卸任CEO。开始研究如何塑造“领袖人物”。
通过对比发现,尤努斯、卡纳达、盖茨等企业家、慈善家,做的事情都在关怀他人,但在个人方面,“顾及他人”这一项都打了低分。这是为何? 通过对谈交流,他发现,原因是“每当面对是实现自己的目标还是取悦他人(或不让他人失望)时,他们都会选择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么说还是过于得体了,不妨“直译”一下: 因为对愚蠢强烈反感且不原谅,他们省下时间不去搭理,而相对之人很容易将之理解为傲慢。当然这只是一个乔布斯式的表达,也许还有别的解读方式。
2015年桥水公司庆祝40周年。然后,并无一帆风顺,公司内部纷争。他解读为“一群热爱桥水的人以一种创意择优的方式解决分歧”。这真是个不错的解读方式。
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治理问题。“简单来说,治理就是一套制衡机制,确保一个组织不管谁在什么时候做领导人,都会无比坚强有力”。P121
还是在他的叙述中留意到王岐山的历史学专业背景。
2017年,他写下了这些回顾。“由于所有这些拼搏与学习,我已经做了自己想做的一切事,去了自己想去的一切地方,遇到了自己想遇到的一切人,得到了自己想拥有的一切,经历了一段迷人的职业生涯,而最有收获的是,建立了许多美妙的人际关系。” P125
他同时意识到拥有最基本的东西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种能力,有足够经历的过来人自然获得。
然后,书的第一部分结束,后面就是人生大道理了……
这么想想,有些“小道理”也是弥足珍贵的,例如:
华中科段正澄教授的一句话: “做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外界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
沈从文先生: “做文物研究要有窗外分猪肉也不转头去看的精神。”(此话有个梗: 一次故宫培训上课时窗外有人叫“分猪肉啰”,学生们纷纷拧头去看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