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追星女,大概是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一位女生喜欢SJ里的韩庚,自称庚饭,喜欢得极致。在没有手机的时代,她的书皮封面都是这个偶像组合的集体合照,MP4里是该组合的韩文歌,课桌上到处是该偶像的大头照贴纸,与同学对话时也是关于该偶像咋样咋样了,并且不允许别人诋毁他,哪怕她与该偶像毫无交集,但是誓死捍卫。我不能理解她的喜爱,但是她看起来挺开心的。
后来上到大学,宿舍里有一个典型追星女,我得以深入了解她们的心态。她从高中开始喜欢并一直持续到了大学,我曾经问过她,为什么会认识这个明星,她说其实高中只想学习,但是周围的人都在追星,所以她也接触了,观察了整个组合找出自己相对喜欢的那个偶像性格,就开始喜欢了。没错,就只是为了合群,寻找共同话题罢了。但是越接触越喜欢,到后来同学们三分钟热度开始喜欢别人,她还是喜欢那个组合,喜欢那个人。喜欢到组合解散时还在宿舍被窝里大哭一场,我想了想这应该是一种强烈的共情能力,毕竟我看电视剧和电影也会哭,她喜欢了这么久的偶像组合遭遇重大变革,为他伤心也是正常。毕业后还在母亲的陪伴下去参加了组合的演唱会,体验感很好,因而继续喜欢。喜欢这个组合仿佛成了她的信仰,她对他们付出的越多越开心,这也成为微博上粉丝的话语权,老粉和氪金粉总是受人喜爱的,她享受这种优越感,并且为他们学会了P图,成为一个小小的产出。与现实中沉默寡言,做啥都没动力的她相反,网络上的她有几百上千个粉丝,会P图,了解组合里的各种八卦,组合的所有歌曲和舞台见面会,会买专辑,会收集小卡,有许多共同的同好者,会为一个共同的组合披荆斩棘,反黑做数据宣传,组合很争气,是当年最火的,她身为粉丝,与有荣焉。我想这是一种心灵寄托吧,她向往万丈瞩目的人,碍于个人能力永远都无法做到,所以选择成为他们的追随者,从标签上互相绑定,他们的成功有她的一份力,享受这种共荣辱的情绪波动感。上了大学,经济上来了,她开始跟着其他人去追机,拍机场直拍。一个平时不睡到太阳晒拍屁股不起床的人,为了见偶像,凌晨5点就起床,坐地铁到机场等着,整个见面过程不超过10分钟,该偶像从走出机场到上保姆车就短短几百米,一群人挤着也没法与偶像说上话。这是接机的常态,她说,甚至有时候走错出口,还见不上面,白跑一趟。但如果她能见上把图和视频发到微博上,她当天就是一大群其他粉丝的羡慕对象,她享受这种拥护感。后来我去体验过演唱会,并没有她所说的良好的体验感,跟电视大屏转播比起来,实体的效果并不好,看台上距离太过遥远表演者都看不清,歌曲感受也依赖于主办方的音响,效果差异很大。我想可能是她与追星同担间的圆梦气氛美化了她心目中的演唱会。再后来她认识了一些大粉,闲空时追线下,知道了一些不足为普通粉丝的消息,她的三观受到冲击,再加上国家政策影响,追异国明星难度太大,她的心态慢慢放平,至少不会再做异地追见面会的事了。有时我想她追的不是那个明星,而是她想象中完美的偶像符号,越靠近越失望,最终破碎。我依然记得她说追他们的过程是她高中时期最开心的时刻,我想是什么导致了她只能在一个远处的偶像符号上找到信仰和快乐的动力?是周围的学业重担和无人排解的压抑吧,而她的同学们大抵也是差不多的心态。
工作后有个好朋友开始迷上了国内一个年轻歌手,她先是喜欢她的歌,后来喜欢她的一切,朋友圈的内容大半与该歌手相关,对她的歌曲全部通晓,对她的活动积极参与,甚至攒钱去异地参加她的拼盘演唱会,我曾在那时见过她,她们粉丝群会穿着统一的粉丝服装,带着灯牌或者一些其他周边,在其中她是积极的踊跃的,是无私奉献的妈粉,她享受喜欢她的过程。我在想这两个朋友最大的共同点可能就是无私,她们无私的爱着不爱她们的人(也许会说明星也是爱粉丝的,但是付出对比肯定完全不对等),源源不断的贡献,并为此给自己身上形成一个最大的标签——xx的粉丝,她的喜欢与底线公开的袒露在朋友面前,与她交好很简单,说一些与xx的相关话题即可,讨她欢心也很简单,赞美xx即可,惹她讨厌更简单,诋毁xx即可。她们好像没有自己的标签,把自己的情绪与所喜爱的对象完全挂钩,无私到令人咂舌,也许我不理解,很多人不理解,但那如何,每个人拥有自己选择如何度过一生的权利,她们开心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