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约翰·多恩(John Donne)
1. 自我的两种看法:
第一种:把人看作一个个独立的、偶尔产生联系的自我
- 我们会假设存在一个稳定的,独立于他人的自我,这个自我决定我们的想法和行为,构成我们的个性。
- 如果我们作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一定是这个“自我”有问题,比如觉得自己意志不坚定、情绪不稳定,甚至有心理问题。
第二种:把人看作完完全全的关系中的存在
- 并不存在一个单独的自我。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很多时候)是在关系中被塑造的,是适应关系的一种产物,所以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
- 关系中的自我不存在个性而言,是我们所处的关系,决定着我们的想法和行为。
- 如果我们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2. 关系中自我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
生活里的各种关系:
家庭里有家庭关系
工作里有工作关系
交往里有朋友关系
学校里有同学关系
地铁里有陌生人关系
...
-
独处时,独处的空间也是由关系来界定的
在家时陌生人不会随便敲门进来打扰到你(关系所达成的一种共识)
朋友来找你时,或者自己出门买菜时,我们和周围的人形成关系,由此影响并破坏了独处的空间
第二个层次: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
-
在不同关系里的表现:
在陌生人面前安静
在熟人面前活跃
在公司努力工作
在家懒散怠慢
——内向的自我、外向的自我、勤快的自我、懒惰的自我,这些都是自我,只是出于不同关系中的自我
——当人们塑造或发展出一种新关系时,人们的关系变了,表现也就变了
第三个层次: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而不是我们的个性
-
不同关系表现的行为:
母亲大声责备丈夫和孩子,接到老师电话却表现得友善热情
(暴躁易怒的母亲、热情有礼的母亲都是属于她真正的自我)
——没有所谓的伪装,不存在“真实自我”与“虚假自我”的差异
——即使观察长久的表现也不能了解所谓的“真实自我”,这也只是在一段长期关系中的表现
第四个层次: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我们思考问题的维度会发生重大转化。
-
表面问题:
被自己认同的老板交代工作时,工作效率会很高
被自己不认同的老板交代工作时,会拖拉,不想去做
-
用关系的视角来看:
关系决定着我们是否拖延,这个拖延,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自己和老板关系下的产物
——从关系的视角出发,一些看起来似乎无解的问题,用关系的视角考虑,就有了合理的答案
3. 个体 VS 关系
1)从个体的角度看自我:
- 觉得自己有一个稳定的个性,意味着自我很难改变
- 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自我,本质上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 抽象思维形成的固定的自我,会增强对自我的控制感,但会让自我变得很固定,很难改变
个体思维认为自己/他人都有自己稳定的个性,那自己/他人的个性、脾气都是不可改变的
2)从关系的角度看自我:
- 在不同的关系中的自我是不一样的,那你就可以去不同的关系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 审视是什么样的关系,导致了现在的行为
- 能帮助我们寻求一种能让自己表现更好的关系
关系思维可以接受别人的个性,去理解是什么样的关系让他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小结:
-
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关系塑造着自我,影响着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
-
自我,存在于关系中。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
-
从一段关系去看自我,能增加改变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