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期间,我对妈妈说“我家茄子树上的茄子成熟了,可以吃了”。妈妈回答说“这次我做顿口味不一样的给你们吃,把茄子蒸熟,撒上蒜末…”
“有时人的改变是自己的认识的改变”,爸爸匆忙说道,“几年前我说这样做,你认为茄子蒸的太烂,会不好吃”。
是的,妈妈这几年在饭店里工作,看得多了,见识也不一样了。
人的认知边界打破了,是真的会有改变的。
在没有阅读《认知天性》这本书前,我认为重复练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曾经还一度认为将一个单词多看几遍多重复记忆几遍就能记住了。
阅读完《认知天性》整本书后,我对学习方法的认知边界有所改变。
《认知天性》这本书,4年蝉联亚马逊认知心理学分类榜首,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费10年心血总结出的人类普遍学习规律,让我们利用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打破原有的学习误区,获取“复杂时代”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或许很多人也有过和我一样的想法,认为在短期内重复记忆的内容容易记住,特别是在大学快要考试的时候,我们往往是临考前突击。
有时甚至是在考试前两个晚上熬夜进行复习,虽然最后也能考个高分,但是考完了之后,考了什么内容,我们几乎记不起来了。
这就是学习的误区,往往突击记忆的内容是短期记忆,并不能带给我们长时间的信息回馈。
记得大学室友曾和我说,她学习最喜欢的时刻是戴着耳机听着歌曲,大脑不需要思考,然后抄写书本内容。
这种状态看起来很轻松,但实际上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因为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学习就是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那些不花力气、没有挑战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也许明天字就消失了。
认清学习的真实面目很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去年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线上学习课程,有个班委是将每节课老师讲的内容做成思维导图,每次当她发出思维导图后,我们都惊叹她的整理能力。
后来,我自己也试着去做思维导图,开始进行的时候,发现很难,有些记不起来,一次又一次,我终于自己编码学习内容,然后主动检索,发现做出来也没有那么难了,而且现在大脑里对于那些学习的内容还记忆犹新。
现在,我也正实践《认知天性》里的关于记忆的规律,每天会去学习英语单词,进行刻意练习,记忆效果甚佳。
当我们还不能行万里路的时候,可以去读万卷书。在书中,我们可以遍历各个地方的万水千山,也可以感知古今中外名人的无穷智慧,更可以扩大自我的认知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