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火了,然而经过了前两日网友的感动和赞美后,也出现了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一场大型刻奇,有人表示片中对农村的描绘来源于刻板偏见,还有一些人将其和《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虚假营销对等,认为《啥是佩奇》将大量非目标受众吸引进电影院,这些人可能会失望地发现,自己在看的不过是一部幼儿向动画。
不过从预售票房来看,这支短视频并没有拉动特别多的非目标受众,和《地球最后的夜晚》带来的巨额预售票房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经过短短几日,人们对佩奇的狂热也渐渐平息下来。
2019年,注定是小猪电影扎堆的一年。在春节档,就已经有了佩奇和猪猪侠的影子。
其实,除了小猪佩奇,还有这些小猪电影,也同样优秀。
《麦兜故事》(2001)
麦兜,一个长得不帅,头脑平平的小朋友。和妈妈麦太太,住在香港一个叫大角咀的地方,虽不富裕,却很快乐。《麦兜故事》一共由三个小片段组成,记录了麦兜从儿时到长大成人的追梦过程。
说起麦兜,很多人首先想起的就是鱼丸粗面,和麦太的纸包鸡。这两个经典片段也成为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小时候看麦兜,除了有趣、可爱没有其他的感觉。长大后再看,依旧可爱,却不仅仅是可爱。
《麦兜故事》实际上是拍给大人看的。虽然影片从画面渲染、角色刻画、台词设计上看起来都比较“低幼”,但成年人却能产生认同感。这和麦兜的创作背景有关。麦兜诞生于香港曾经惨淡无光的年代,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在寻求自我认同和肯定。麦兜则成为当时香港人自我投射的标杆。
作为系列漫画的头部影视化作品,《麦兜故事》获得了第39届台北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的殊荣,为后续六部作品开了一个好头,也强化了麦兜在诸多港人或内陆人的童年印象。
《三只小猪》(1933)
英国作家雅各布斯所著的《三只小猪》童话,含有着稍显暴力血腥的结局——前两只小猪被吃了。在一次次的改编中,故事逐渐朝着轻喜剧的方向发现,而迪士尼的《三只小猪》动画版,将这种可爱童真的感觉发挥到了极致。
1933年正值美国遭遇可怕的经济危机,《三只小猪》的横空出世为大萧条时期恐慌的人民带来了希望与勇气,起码三只小猪中还是有一只小猪是聪明且勤劳的,脚踏实地地工作,最终建立起了结实的房子,不仅抵御了大灰狼的攻击,而且给予了对方漂亮的反击。大灰狼指代的是大萧条困境,而三只小猪则隐喻了当下时代的两种人,或者浮躁轻视,或者勤恳踏实,而勤恳踏实当然是更好的选择。
这部电影后来重拍过许多次,甚至在《怪物史来克》之类的当代动画片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红猪》(1992)
在宫崎骏所有电影中,有人独爱这一部,也有人说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一部。与宫崎骏的其他作品相比,《红猪》是一部极度“成人化”的影片。极为浪漫,又极其现实,诙谐幽默中透着一股深沉的孤独感。首映后,以54亿日元斩获年度票房冠军。10余年后相继在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公映。
《红猪》改编自宫崎骏漫画《飞行艇时代》,碧海蓝天、旧爱新欢、拳头炮火、激烈的空中决斗,处处饱含着男人的情怀。男主波鲁克本是意大利空军的王牌飞行员,残酷的战争中,好友们相继丧命,波鲁克成为幸运又孤独的唯一存活者,但存活下来的波鲁克受到了诅咒,昔日帅掉渣的面容忽然变成一张猪脸。他自己对颜值的沦落倒并不介怀,反倒是活成了一只特立独行的、驾着飞行艇驰骋在海天之间的红猪。
这只猪的生存方式是飞翔,他说:“不能飞的猪,只是一只普通的猪。”看完这部电影,也许会让你想到,如果能够抛开世间的杂事,开着自己的飞机,与心爱的女孩,在空中看这个美丽的世界,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夏洛特的网》(2006)
《夏洛特的网》是个关于友谊、磨难的故事,改编自美国散文名家E·B·怀特所著的同名童话书。一只小猪和小蜘蛛的故事,感动了世界各地无数的小读者们。这部充满朴实的乡间风情和天真童趣的作品,也多次被搬上银幕。
2006年,这部由好莱坞知名影星配音的真人动画电影,再次将这一经典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那个抱着小猪奔跑的美丽小女孩,那个拼尽最后一番力气也要织网的小蜘蛛,那个人与动物共处的幽默世界,再现了经典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小猪威尔伯是片中戏份最重的明星,但由于小猪通常只能学会一种特技,而且每天都会增重1磅,时间刻不容缓,所以每场戏最多会有25只小猪在现场待命,视不同的需要挑选最适合的小猪上镜表演,整部影片拍摄下来,一共动用了47只小猪。
《小猪宝贝》(1995)
影片通过贝贝的命运,表现出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以及不服输的个性。贝贝不愿服从猪的生命安排,体现了顺从环境和实现个人意愿之间的矛盾,跟王小波杂文中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几乎完全一致。贝贝的经历可以说象征着儿童对成人世界的逐步觉醒。影片的妙处是,这些道理融在剧情中,不着痕迹,没有说教。即使你没看出含意,仍然可以欣赏一个动人的故事。它仿佛是儿童图画活了起来,保持着原来的纯真,却又增添了人物的质感。
片中会说话的小猪由48只约克夏小猪和模型小猪出演。化妆师给每只都加上假发和睫毛,最后计算机修改了它们的嘴型以使它们会说话。
《小猪教室》(2008)
90年代,大阪某所小学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教学——全班同学一起养一头小猪,到了毕业时再一起把它吃掉。然而两年半之后,面临毕业的孩子们却围绕是否要吃掉这只已经长大的小猪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件事在社会上引发巨大争论。影片的导演前田哲,则将多年前的感触融进了这部电影中,让具争议性的话题再付复苏。教师、学生,以及小猪,镜头展现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成长,展开一场对生命价值与教育真谛的追问。
《小猪教室》作为代表日本的参赛片之一,入围第二十一届东京电影节。这部追诘生命的电影在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本届电影节上大受欢迎,影片最终获得了观众奖和丰田地球奖的评委奖。
担任评委的中国导演霍建起称赞此片构思新颖、富有教育意义。影片展示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孩子们在成长中离开了过去的学习方式,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得出判断,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