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秋光与未竟的对话
周六的天气好得不像话。秋高气爽,天穹是一种洗练过的、清澈的湛蓝,几缕薄云如同画笔随意抹过的痕迹。阳光失去了夏日的酷烈,变得温煦而明亮,洒在人身上暖洋洋的。
去往郊区湿地公园的路上,陈默开着车,林晚坐在副驾驶。车内流淌着舒缓的轻音乐,两人之间依旧没有太多对话,但那种沉默不再是令人窒息的,反而带着一种共同奔赴某个目标的平静期待。林晚偶尔会指点一下路线,陈默则简单地应一声。
湿地公园比他们想象的要开阔。大片金色的芦苇在秋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大地低沉的私语。远处水泊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偶尔掠过的飞鸟身影。空气清冽,带着水汽和植物枯萎前最后的芬芳。
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是沿着木栈道慢慢走着。一开始,两人之间还隔着半个人的距离,步伐也不算完全同步。林晚习惯性地走快半步,陈默则稍稍落后,目光更多地被周围的景致吸引。
他脖子上挂着相机,但并没有频繁举起。更多的时候,他只是看着,感受着。看阳光如何将芦花染成半透明的金棕色,看水鸟如何优雅地掠过水面,留下圈圈涟漪,看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地从身边走过,孩子的笑声惊起枝头的麻雀。
林晚也放缓了脚步。她不再去想未回复的邮件,不再去盘算下周的工作计划。她只是走着,感受着脚下木板的轻微弹性,听着风声、水声、鸟鸣声交织成的自然乐章。这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漫步,对她而言,是一种久违的体验。
走到一处视野开阔的观景台,正对着一片宽阔的水域。夕阳开始西斜,将天边染上了一层温暖的金橙色,光线变得无比柔和,给整个世界都镀上了一圈毛茸茸的光晕。
“这里光线很好。”林晚停下脚步,靠在栏杆上,轻声说。
陈默点了点头,终于举起了相机。他没有拍摄宏大的落日全景,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近处。一丛逆光下的芦苇,穗子在夕阳下闪烁着丝绸般的光泽;两只水鸟依偎在残荷梗上,脖颈交缠,姿态亲昵;水面被风吹皱,碎金荡漾。
他的动作专注而沉稳,快门声轻快而规律。林晚没有打扰他,只是安静地在一旁看着。她看着他调整参数时微蹙的眉头,看着他捕捉到满意画面时,嘴角那瞬间扬起的、几乎看不见的弧度。这一刻,她仿佛真正理解了他为何如此热爱摄影——那不是逃避,而是在混沌的世界中,捕捉秩序与美的瞬间,是与光和影进行的一场私人对话。
过了一会儿,陈默放下相机,走到她身边,也将手臂搭在栏杆上。两人并肩站着,望着眼前这片被落日熔金渲染的壮丽景色。
“谢谢。”陈默忽然开口,声音低沉。
林晚微微侧头,有些不解。
“谢谢你……提议来这里。”他补充道,目光依旧望着远方,“这里……很好。”
“嗯。”林晚应了一声,重新将目光投向水面。夕阳的余晖落在她脸上,柔和了她平日里略显锋利的轮廓。“是很好。”
又是一阵沉默,但这次的沉默,被眼前无边的美景和心中涌动的、难以名状的情绪填满,显得充实而饱满。
“我好像……”陈默犹豫了一下,似乎在斟酌词句,“……很久没有这样,只是为了‘看’而看了。”
林晚心中一动。她明白他的意思。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她的生活被各种“目的”填满:为了完成项目而工作,为了维持体面而打理家务,甚至之前的沟通,也带着解决问题的明确目的。像这样,纯粹地为了感受美好而置身于自然,几乎是一种奢侈。
“我也是。”她轻声回应。
简单的三个字,却像一块小石子,投入了两人心湖的共鸣处。
夕阳沉落的速度很快,天际的色彩从金橙变为瑰紫,最后归于沉静的蓝灰色。气温开始下降,晚风带来了凉意。
“回去吧。”林晚拢了拢外套。
“好。”
回程的路上,夜色已然降临。车灯划破黑暗,车内比来时更安静了些,两人似乎都还沉浸在方才那片秋光暮色带来的宁静余韵里。
快到家时,林晚的手机连续震动了几下,是工作邮件提醒。她拿出来看了一眼,眉头下意识地蹙起,但很快又松开,将手机塞回了包里。
这个小动作没有逃过陈默的眼睛。他没有问,但心中那根因为方才和谐氛围而松弛的弦,又微微绷紧了一些。他知道,那个属于她的、充斥着效率和压力的世界,一直都在。
回到家,各自洗漱。当林晚擦着头发从浴室出来时,看到陈默正站在客厅的电视柜前,手里拿着那本手工相册在翻看。听到她的脚步声,他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愫。
“下周末……”他顿了顿,像是在做一个决定,“有个本地的摄影展,我一个朋友有作品参展。听说……还不错。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这是一个邀请。不同于林晚之前那种带着“补偿”意味的提议,这是一个纯粹的、基于共同兴趣(或者说,他试图让她了解他的兴趣)的邀请。
林晚擦头发的动作慢了下来。她看着陈默眼中那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以及一丝隐藏得很好的、怕被拒绝的忐忑。
她沉默了几秒钟。下周末,她原本计划要处理那份刚刚邮件里提到的、颇为棘手的项目总结报告。
然而,脑海中浮现出湿地公园那片温暖的落日,以及并肩而立时,内心那份难得的平静。
“……好。”她听到自己说,声音清晰,“把时间和地址发我。”
陈默眼中瞬间亮起的光,像暗夜里划过的流星,虽然短暂,却足够璀璨。他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但整个人的姿态都显得轻松了许多。
夜晚,林晚躺在床上,却没有立刻入睡。她拿出手机,点开邮箱,看着那封标注着“紧急”的邮件,是关于北京总部一个为期三年的重点人才培养计划的调令征询。邮件措辞严谨而充满诱惑,列出了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最后一行写着:“请于下周五前回复是否接受提名。”
北京。三年。
她看着这行字,久久没有动作。刚刚回暖的关系,初现的、脆弱的默契,似乎都将因这个选择而面临最现实的考验。
她关掉邮件,屏幕暗下去,锁屏壁纸上,那个巷口晒太阳的老人,在黑暗中模糊成一个安详的轮廓。
秋光虽好,终有尽时。而未竟的对话与即将到来的抉择,如同窗外渐起的夜风,预示着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