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体制与传统县级媒体体制有何不同?如何构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特别强调了人才对于媒体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在我国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依托一只强有力的新闻人才队伍。
在基层,地方人才缺乏,互联网思维的匮乏,一直是媒体发展的核心痛点。传统县级媒体体制经历了系列改革,如广播电视系统的“台网分离”,即有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分离,实现有线网络业务剥离;将广电局和电视台进行“局台分离”,将县级广电行政管理职能划出;只留下51家有刊号的县市报的“报刊治理整顿”等等。
县级媒体体量、空间被极大压缩,加之没有自主改革的权限,因此用人、分配、激励、业务决策等等均需县委县政府或其他上级相关部门的授权或许可,大部分县级媒体体制机制落后。此外,由于长期受省级市级媒体竞争的影响,创收渠道狭窄、传播力影响力弱化、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在此背景下,为重塑整个舆论生态,全面盘活基层活力,打通思想宣传工作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号召。此外,融媒体中心建设是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战略工程,核心点之一就是需要重构体制机制,建设全功能平台,强化用户连接和服务,拓展产业运营和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县级融媒体中心体制上将原来由广电行政部门设立的广播电视台、县委宣传部设立的内部报刊、由县政府设立的政府网站整合起来,设立统一法人机构——县融媒体中心。
在定义上,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县委县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归口县委宣传部管理,是县域唯一的官方媒体。从试点经验来看,县级融媒体中心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采编宣传属事业主体、经营属企业主体,分离运行,事业、产业双轮驱动,突破现行做法,实现用人和分配的准市场化。这个设计兼顾了我国媒体基本制度,保证其内部富有活力。
运营经费方面,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行经费需要政府财政保障,但应允许一定的经营活动和用于激励的二次分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必须实行采编与经营两分离,因此经营类业务转制成企业,实行事管企体制,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增强内部活力。
人员安排方面,融媒体中心按照各单位具体人员情况配备岗位职责,通过建设经验看,目前已有建设完成的融媒体中心人员规模在20-100人不等。主要岗位包括总编室、融合编辑部、融媒体运营部、技术服务部和综合保证部几个部门。其中,总编室负责整个新闻生产的策划、指挥、绩效考核以及其他管理;融合编辑部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工作职能;媒体运营部负责广告、微信公号接管运营等经营业务;技术服务部为融媒体中心提供全面技术集成和服务;综合保证部为融媒体中心提供后勤等职能功能。内容生产方面,全媒体编辑(编辑工作室)即多种生成环节完成一审一校工作,新媒体工作室、报纸工作室、电视新闻节目工作室、广播工作室及多元发布环节完成二审二校工作,总编室进行终审。
在一些地区,还可采用“政府、企业、媒体共建”的模式建设地方融媒体中心。以南京建邺区融媒体中心为例,中心设置超级编辑部、“南京眼”观察、创意工作坊和视听视觉部,强化资源整合、平台互通,借助各类资源提升建邺的影响力。同时,中心整合街道、园区宣传平台,将全区政务新媒体纳入融媒体中心统一管理,通过中央厨房统一采编分发,让党和政府声音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
南京市建邺区融媒体中心(图一)
南京市建邺区融媒体中心媒体入驻区(图二)
在人员配置上,一方面,建邺区融媒体中心采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增强自身生产力和传播力;另一方面,建邺区还与中科闻歌合作,在运营场地,使用设备,运行系统,到工作人员有选择性地由企业承担相关支出,降低当地政府的压力,充分利用企业活力,带动融媒体中心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