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理想生活—读《生于一九八四》

理想生活—读《生于一九八四》

作者: 岱青 | 来源:发表于2017-06-21 10:25 被阅读0次

理想生活

读《生于一九八四》

阅读也是有惯性的,特别是中年以后,读惯了哪种风格、哪位作家的作品,会继续读下去。对陌生的作品轻易不再涉猎,不像年轻时有那么强烈的好奇心,说起来也是一种自我设限,但是好是坏也很难说。

一直对科幻小说兴趣不大,《三体》热了有几年,从来没有想看的欲望。郝景芳是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位获雨果奖的中国作家,也仅仅是知道而已。直到在图书馆里看到她的这本《生于一九八四》。既然是现实主义风格,作家又获得普遍认可,总会有可看之处的。

果然和其他八零后的作品不同,相比之下,这部小说的所表达的主旨、思考的深度,都要高级的多。她所关注的没有流于个人的小生活,没有这个年龄多见的小情感、小情调,而是表达了个人在时代面前对社会和人生的困惑、迷茫,无疑更有深远意义。

小说中的轻云和父亲,虽然所处时代所不同,但精神内核却有着高度一致性。父亲用了几十年都在寻找理想的人生,辗转多个国家,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这使我想起另一本书《与故土一拍两散》。也许,不管什么时代,不管什么国家,都会有少数精神要求高于物质要求的人,有不满足于仅仅和别人一样生活的人。他们注定幸福感的阈值要高很多,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永远在别处。

轻云所代表的青年一代的焦虑,是当下时代多见的,而且是相当多的人都有的。表面上更多的选择,其实最终指向的都是物质的追求,更让人有无意义之感。如何在人生的价值和满足生存需求之中找到一种平衡,仿佛是个两难选择。毕竟,像轻云的同学林叶那样,有目标、有能力、有行动的人少之又少。很多的人会在周围的环境无形压力下,最终随波逐流。最后,轻云最终确定了自己的方式,不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跟随内心,把现实和理想比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年龄,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已经难能可贵。

看完小说,再去搜索郝景芳的个人资料: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这才明白她的深度和高度都是有本而来。良好的天赋,强大的思维能力,深厚的专业学识,这些都是她的写作与众不同的基础。

当然作品中偶尔还透露出稚嫩之处。毕竟相比于大多数人,她还是太顺利了,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太少;毕竟年龄是不可跨越的障碍,不可能超越去提前获得人生体验。她的痛苦,相比来说也是一种精致的痛苦,是精神层面的,不是最直接的生存,少了大众气息,少了厚重。相信如果她一直写下去,有了更多的生活,以后的文字会更好看的。

相关文章

  • 理想生活—读《生于一九八四》

    理想生活 读《生于一九八四》 阅读也是有惯性的,特别是中年以后,读惯了哪种风格、哪位作家的作品,会继续读下去。对陌...

  • 《生于一九八四》

    雨果奖青年作家、《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自传体小说,帮你在时代变换中定位自我。本书讲述了三十年过程中两代人的心路历程...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读小说《生于一九八四》后有感 “很多时候,是痛苦而不是欲望,(但还有一部分人是执着的去追逐自己理想,一开...

  • 生于理想,死于生活

    有的人二十五岁就已经死了,只不过到了七十多岁才埋,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所以我一直在挣扎。 我生于理想,却将死于生活...

  • 生于理想,死于生活

    有的人二十五岁就已经死了,只不过到了七十多岁才埋,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所以我一直在挣扎。 我生于理想,却将死于生活...

  • 生于理想,死于生活

    我生于理想,却将死于生活,我不想让我的生命受到限制,我不想让我的灵魂无家可归,我拥有自己的梦,我却没有一个可以造梦...

  • 郝景芳--“生于一九八四”

    就像我们和某个人的缘分很奇妙一样,突然看见一本好书也十分让人惊喜。 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即使天天逛着微博热搜,也没有太...

  • 读一九八四

    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看了将近一个多月才将《一九八四》看完,可能是之前没有营...

  • 生于理想

    年少稚嫩的模样在枇杷树下,映出被拉长的影子,那时的玩闹,那时的唯我独尊,那时的年少,却在心里羡慕着,那街头巷口纹了...

  • 《生于一九八四》,活在二零壹七

    1 《生于一九八四》 我们走在一条死胡同 整日叫嚷着【我到底要做什么啊】 抓着头发一遍遍想不通 文艺忧伤到45度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想生活—读《生于一九八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uz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