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皖儿
杜牧出身于长安豪门望族。祖父杜佑,曾是中唐三朝宰相。父亲也是朝官。
杜牧自幼刻苦读书,一直胸怀振兴大唐理想。23岁的杜牧,写了著名的《阿房宫赋》。借批评秦始皇穷奢极欲,警示当朝帝王要勤政尚俭,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
秉性刚直、意气风发的青年杜牧,可惜生活在朝政昏暗、国势衰微的时代。那时的晚唐面临着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斗三大困局。26岁进士及第的杜牧,任京官不久,便遭人排挤,到地方任职。他36岁时从地方迁为京官,40岁时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又外放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两年后改任池州刺史。
池州素来以山水闻名,境内山川秀美,风景如画,九华山、齐山、秋浦河、百牙山等江南胜景引来众多名人诗家流连吟唱,李白、苏轼等都曾在此留下名篇。
杜牧自然也不例外,在池州的两年岁月中,烟雨江南的青山秀水成为了杜牧最好的精神慰藉。《题池州弄水亭》《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九日齐山登高》等诗篇都表达了杜牧对于池州风光的流连和赞美。
上官皖
上任池州的第二年,杜牧在池州杜坞山旁邂逅了杏花村。在细雨连绵的清明时节,踏青赏春的人已无踪迹,路上所遇到的都是匆匆赶路的旅人,他们神情凄迷,满面忧愁,似是没有了魂魄一般。见此景象,杜牧有感而发,一首七言绝句《清明》,写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也写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公元845年,时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杏花村行春遇雨,写下了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清明》诗,从此杏花村名扬天下。
清康熙年间,杏花村人郎遂编撰的《杏花村志》十二卷,成为入选《四库全书》的村志,使杏花村名垂千古,杏花村也赢得了“天下第一诗村”的美名。
在池州杏花村,当地百姓建了一幢“怀杜轩”,青砖瓦房,年月已久。一篇木雕的《怀杜轩馆记》,记载着杜牧在池州的政绩。他除暴安良,主持公道。同时又“自置籍簿”,清理户税和徭役。当时池州共一万七千多户平民,免除了七千户的“横加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他还重修了藏书楼、建起了“弄水亭”,方便百姓。杜牧任职池州两整年,“天下无事,人安地熟”。……
上官皖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