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镇青年,小镇错题家,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了进步蜕变的机会,觉得只能庸庸碌碌过完这一生。
毕竟自己不是天才,没有天分,平凡了这些年,直到我看到了这本关于技能训练的书。它重新燃起了我对梦想与成功的希望,指明了我努力之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高手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主要是他先天天赋和智商上的加持,通过有目的的刻意练习,加上合适的方法,普通人也可以成为高手。
它就是《刻意练习》,作为一本知名的工具书曾被很多人所推崇。书是一本好书,但是由于书中大量的研究案例,整体会有些冗长,读起来也并没有那么容易,这里我把刻意练习的核心方法为各位提炼出来。
刻意练习,打破了一万小时练习的传统学习定律,甚至颠覆了勤能补拙的这个过于简单的学习理念。我读完以后,才知道,为什么学生时代的自己看起来很努力,但是却没有好的结果。辛苦的感动了自己,却始终提高不了成绩,而有的人很轻松,在玩耍中取得高分。
我以前以为是智商的问题,但是这又无法解释我小学初中的优秀成绩。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和好学生的差距,不是在于时间,而是方法。人家的学习是刻意练习,我的学习是无效努力。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记不住、做题慢、总出错,批评孩子不够努力、不够用心。其实是我们的培养出现了问题,是孩子的学习方法出现了问题。孩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没有进行刻意练习,无法形成心理表征,1+1等于2就是一个难题。不要总拿不灵光、马虎、不认真这样笼统的定义去论断咱们的孩子,是不科学的。
书里写到了莫扎特的成长案例。
莫扎特6岁作曲,10岁世界巡回演出。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对后人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天才。
但是作者对莫扎特的成长履历进行挖掘时发现,他不是生而知之者。也就是他不是一生下来就这么懂得乐曲。他的成长来自父亲的悉心培养,他父亲本身就是一个作曲家,从莫扎特特别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完美音高,这也是莫扎特才华横溢的根本原因。
人们一直以为完美音高是天才特有的天赋,因为普通人不具备。但是后来日本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2-6岁的孩子经过合理的培训,都能形成完美音高。
也就是说,莫扎特的天赋,来自于合理的训练。经过学者们更深入的研究提炼,形成了刻意练习的训练体系,其中核心的方法,叫有目的性练习。
按照一万小时的原理,只要一件事重复1万个小时你就能成为高手了。
那吃饭1万小时了,成为吃饭高手了么?再扎心点,上学这些年也超过1万小时了,考上名校的终究是少数。
我们努力无力,原因是我们常常把"有目的的练习"和"天真的练习"混淆在一起。简单的重复,属于天真的练习。感动的是自己,丝毫不会提高成绩。
"天真的练习",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或是某个动作,并认为只靠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有目的的练习",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即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明确不足,有目标,聚焦于某一特定方面,在此基础上专注的不断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我称之为心法4则。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你要针对想提高的能力,设定一个目标。
这一点就特别符合smart原则,明确具体、可衡量、可到达、有相关性、有截止日期。
拿阅读来说,如果对自己没有阅读量的要求,想起来就看几页,没想起来就不看,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半年时间过去了,却没能读完一本完整的书。
必须列出具体书目并规定阅读进度和目标,才能有进展。
2.专注
专注这个点是内心的动作,当然你可以提前排除干扰。让自己心静下来,全身心的投入。
小时候在早读课背课文,如果不走心,就算嘴巴不停重复地念,念上几十遍也依然不会背。
不管什么练习,如果不够专注,练习成果必然大打折扣。
3、有效反馈。
找标杆对比或测试,对照设定目标,发现自己哪儿做的不对,需要提高哪儿。具体到可纠正的行动,去纠正它。如果有教练更好。这一点,在学习力第二章反馈里,有特别提到,小伙伴们有兴趣可以复习。
这种反馈有时候是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比如练习舞蹈的时候对着镜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动作是否到位;练字的时候,比对字帖,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字和好看的字差距在哪儿。
对于容易出错或特别不擅长的部分,可以单独挑出来重点练习并攻克。
4、走出舒适区。
现在的练习是你特别熟悉的动作么?如果是,抛弃它。
不要总重复你熟悉的事,更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尝试新的解决方法,完成任务。
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这同样的歌曲。看起来,他早已累积了好几个一万小时的练习时间,但却没有弹得更好。
正如董宇辉直播所说,刻意练习给了我们普通人不放弃的理由,尽管生而平凡,但很多能力可以通过长时间训练而养成。刻意练习才是我们成长的方向。通过刻意练习,我们几乎可以掌握绝大多数能力。刻意练习,是普通人出人头地的一剂良药,是你我原本暗淡无光的日子里洒下来的一束太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