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滚带爬”这个词被温儒敏先生用来描述学生原生态阅读。“连滚带爬”原生态阅读,应该有三层含义:一是指速读、浏览、跳读等较快的阅读;二是指读得开心,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三是指得意忘言、不求甚解。不求字字落实,句句较真,不刻意追求主旨的把握,也不理会别人的阅读感受。原生态的阅读追求原始的、新鲜的、独特的、私密的阅读感受。这样的感受是美好的,真实的。
最近听了很多年轻人的课似乎也在“连滚带爬”的教,这种感受就很不舒服。
“连滚带爬”的教也有几种表现。
一是设置环节非常多,有的多到七八个大环节。如分析某篇说明文。一导入,二自读,三对象,四特征,五方法,六顺序,七语言,八拓展,九作业。按部就班,流水线作业。教学的目的变成了走完流程。有些课的流程虽然不会那么生硬,那么无趣,但只要是老师不管学生的生成,不顾学生的学情,盲目以完成预设的环节为目标,赶着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教学过程,这样的课不是上课,而是“连滚带爬”的急着赶路。
二是课堂教学没有深度,学生无须思考。重点没明显,难点没突破。囫囵吞枣、蜻蜓点水般完成教学任务。整节课都是琐碎的低质量的问题。诸如:武松为什么要杀西门庆?武松在景阳岗一共遇到了几只老虎,几只是猎户扮的假老虎,几只是真老虎?设置第二个问题的老师还沾沾自喜,认为他发现了有真假老虎这个细节感到很伟大。
其实很多问题稍加调整,对学生来说,思维深度,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如讲《水浒传》分析林冲的形像。老师问:林冲为什么要休妻?这个问题学生浏览一下文本就能回答。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平时阅读粗心的学生,这个问题是有效的。但对阅读习惯很好,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就太浅了。这时老师的问题应设置为:“林冲写下休书,就能让妻子脱离危险吗?”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阅读的范围就更广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就深了。
又如问题一:“林冲面对高太尉的迫害,为什么能一忍再忍?” 问题二:“面对高太尉的迫害,同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王进,林冲应对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反差会那么大?”。显然问题一的深度与效果就不如问题二。
“连滚带爬”式的课,整堂课都是教师在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推进环节,琐琐碎碎地发问。这样的课效率低下,浪费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