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如今已经年过六旬,要说起父亲,还得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开始说起。
父亲出生在湖南湘西永顺一个小小的农村里,在那个时候,全村上下一共算起来有不下800人,可是经过了20年的风雨沧桑,事物聚散,再看起来,也已是残屋破瓦、风烛残卷。人数也变的只剩下一两百人,大部分还是土生土长的老人家,唯独有几家还在劈柴浇水、生火做饭、屋冒青烟。村里面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不是搬进了城里的,就是出去打工挣钱去了。
在爷爷奶奶他们那一辈的时候,新中国的计划生育的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到位,爷爷奶奶在家庭条件十分的惨薄的情况下,还生下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也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也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的小农村里成长起来的。
父亲有四个兄弟,一个姐,但这对于当时的旧社会来说,农村一家有五、六个孩子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老一辈的心里,一直有着这样一个观念:孩子生的越多,劳动力就会多,以后的的生活就会越好,然而,事情却是适得其反,变成了一个家庭里孩子生的越多,家里就会越穷。因此在当时就多了这样一种令人怜悯的现状:在农村的很多家里,因为没有能力抚养自己的孩子,不得不送给远房的亲戚养育,还有的送给不能生育没有孩子的家庭。
父亲小的时候胆子赶得上小老鼠了,因那时候家里连荤都很少开,所以家里连只手电筒都买不起,七八岁的时候,只要一到了晚上,走一片夜山路,父亲心里还是会有一丝丝的恐惧,不由得两腿微微打颤,眼珠子还叽里咕噜的转个不停,快速的跑回家去。
在那个年代,父亲还是读到了高中,在乡邻里的眼中已经是不可高攀的了。高中毕业之后,父亲便回到了家中,帮爷爷奶奶干农活、做家务,做每个家庭中的没读书的孩子该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