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年流行去东南亚,这一阵去欧洲的不少。异国旅行,呈现在朋友圈里的究竟是怎样的画面?风景、自拍、代购,千篇一律。如果五年前,你的一个英法德地理定位能收获100赞,现在至少得打对折。出国不新鲜了,没啥可稀罕的。
旅行终究是一种私人感受。同一条街,有人会哼唱陈奕迅的“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也有人会想起孙燕姿的“我跟人群逆向在街上。”别人去的巴黎,未必是你去的巴黎。
徐志摩的巴黎呢?也许在更多人眼里,徐志摩的人生标签只有一个《再别康桥》。鲜少有人愿意了解他的散文,以及他风流韵事之外的故事。21岁出国,在美国看厌了资产阶级的疯狂与贪婪,在欧洲接触了大量的思潮流派,广泛涉猎西方美学,最终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那就是“自由”“不可训”。《巴黎的鳞爪》,就是他在此期间的散文作品集。
“赛因河的柔波里掩映着罗浮宫的倩影,它也收藏着不少失意人最后的呼吸。流着,温驯的水波;流着,缠绵的恩怨。咖啡馆:和着交颈的软语,开怀的笑响,有踞坐在屋隅里蓬头少年计较自毁的哀思。跳舞场:和着翻飞的乐调,迷醇的酒香,有独自支颐的少妇思量着往迹的怆心。”
文字有复古的年代感,毕竟,徐志摩已经去世八十七年了。八十七年,是一代人的时间周期,世界格局剧变,我们现在的主题词是AI,是区块链,是短视频APP,唯独没有“浪漫”。
慕巴黎之名的游客,大都是为“浪漫”而来。然后,把这念头丢在了西餐盘子、商场橱窗、银行卡片里。回国后,除了一句“我去过”,没留下任何。
《巴黎的鳞爪》,对当时的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旅行,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以前是缺“钱”,现在是缺“心”。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徐志摩。他多情而不纵欲,偶遇一个法国女人,留下小纸条,在深夜喝酒互诉衷肠。他讨厌罗马,因为罗马冷雨绵绵,破坏了他游玩的兴致。他用东方知识分子的眼光去品评西方人体艺术,以及拜伦、哈代、罗曼罗兰。他觉得少年就要活得任性自在,过早老成是对生命的浪费。他认为,情感联系是人与社会最重要的部分。
也许,你只知道徐志摩矫情得可怕,却未曾从散文里,了解他有趣的灵魂。
徐志摩的剑桥。水波潺潺的康河,历史的流光盈动。读了徐志摩,便有河畔的金柳,真的像新娘了。下一次,去巴黎,不只带上钱,还有他文字里的魂。
世界太吵闹,如果一本书能救赎一场旅行,还原诗和远方,徐志摩是最好的选择。
“不成文章,不是小说,不是写实,也不是写梦,随你们宽容的读者们怎样看罢。”这是徐志摩在书里的话。他想说,如果你懂,写的就是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