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乡土

作者: 糯米与酒 | 来源:发表于2018-05-16 15:26 被阅读60次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乡土文化,便是对中国社会而言,影响极深极远,甚至可以说,是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意识之中,无论对于现在依旧身处乡土中的人还是已经远离乡土,奔赴城市文明的人来说。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将我国社会学的理论推向高潮的著作。书中的文字所剖析的乡土中国,在社会变迁中,早已成为现在的标本,即过去的已经逝去,留下的回忆,是对过去那个年代的回望与思考。

      (1)关于“土气”,

        以前,城里人会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现在社会,评价的人与被评价的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城里人与乡下人。“土气”这个词早已经变成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穿着与气质的否定的评价。

        工业迅猛发展,社会飞速变化,土气所象征的“规矩”“板正”“老实”,已经被现代的潮流冲洗干净。 在农业文明还盛的时代,说一个人土气,他会憨憨一笑,不跟你争执什么。因为那时候阶级相对固化,彼此觉得夏虫不可语冰,没必要争执。但是搁在现在,这评价对人的伤害可引发多种负面情绪。回望“土气”的根本,才发现,是必然。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农业不像游牧和工业那样飘忽不定,迁徙无碍。长在土里的庄稼是行动不得的,土地也是搬不走的。“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在乡下人的一生中,‘土’是他们的命根。”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背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时代的黏着。

        工业发展,人们对“土地”的黏着性越来越低。“背井离乡”,成了当今乡土社会中,部分人的选择。离开了乡土,接触到新的时代环境下的评价标准,评价好坏,必然,会对“土气”,产生负面情绪。儿这也是“土气”,成了当今时代嘲笑别人的词句。

      时代的变迁,让“土气”,不再是以前的土气了。没有了土味儿了。

    (2)地方性

        土地是国家分配的,子嗣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土地是搬不走的,子嗣是在身边的,因此,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形成。乡土社会中的每一个小集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同一宗族的后代,同姓同根,因此形成熟人社会。

        因为是熟人社会,所以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是互帮互助,互持互利的。离家不闭门,有事帮一把,通俗的话语,描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信任和最真挚的情感。

      地方性在现代社会中,有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工业化的发展,让人背上行囊,远离家乡。在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里,听见“乡音”,都会觉得特别亲切。这就是地方性中“方言”的力量。“方”即指地方。

      还有一个地方性的产物:人情往来。在乡土社会下,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交易的发生,是有无相通。“算账”“清算”等于绝交,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就无需往来了。人情往来,依旧在中国现代社会存在,并且合理存在,可见其影响的深远。这种熟人之间的交际往来,是植根于中国人的“基因”里的。

        情感支配人们的活动,是乡土社会的产物。而当代所提倡的冷静的考虑,即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是很难实现的。

      龙应台在《文化是什么》一文中说:“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乡土社会中人,将情感放在第一位,就是他们的过活。因为,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一群人群居在一起,总得找些精神寄托与信仰,支撑着他们从生到死,支撑着他们相信后代也可以过得安稳,而在这那乡土中,难以改变的便是同姓,同地,也就是血缘和地缘。也就是地方性的根源。

    (3)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通俗点来说类似于墙头草。作者指出的“树倒猢狲散”“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正是对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的最好诠释。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有很深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西洋社会的大环境里,争得是权力,而在乡土中国,攀的是关系与交情。

        乡土中国的道德与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作者举了不少例子,比如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这样的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在现代社会依旧存在并且将永久存在的,因为这种“亲以亲,疏以法”的观念,是深入到人的骨髓里的,是代代相传的。

      (4)乡土社会的崩塌

        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乡土中国的地方性已经不那么固定,随之而来的便是其他衍生特征的淡化。城镇化的发展,使泥土被水泥覆盖,守着一片土地过活一生的人,越来越少。

        这应当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对于很多接触过一段守着泥土生活的,却又因时代被迫背井离乡的人来说,确是伤感的,是不能被轻易提及的。因为当骨髓里流淌的关于“人味儿”的体验,被钢筋水泥击打成碎片,那种滋味就像是在黑暗中,摸不着方向,迷茫,飘忽,没有扎扎实实的安全感。

      城市社会把家与家分割开来,商业买卖的形成,使地缘与血缘形成的联系消失。一个社区的人,有着不同的家族,来自不同的地方。实际距离的相近,催生不了乡土社会下产生的情感。

      现代的城市社会,孩子出生,面对的将不是一个熟人的社会,而是陌生人的社会。“这座城市,陌生人太多了!”这样的感慨来自于小半乡大半城的人的心里。

        乡土社会下,人是没有锁门的习惯的,而现在社会,不锁门,可能不会失窃,但在心里上不会有踏实与放心。 乡土社会下的人情,是不允许欺骗的。商业性在熟人之间形不成。而在现在的社会,因为没有血缘与地缘的纽带,“熟人作案,熟人欺骗”的事情不在少数。 “地方性”的消失,早已经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被淡化,人与环境的安全感被镂空。

(5)留些“土气”的精神给自己

        很多“半半”的人,怀念的不是那个乡土社会的框架,而是那个乡土社会下,产生的浓烈的感情,与踏实的安全感。

        当最后一代人的最后一点关于和泥土的记忆,消失,乡土社会,也就消失了。然而,新的社会,会有新的记忆。

        然而当有一天,高楼林立于己旁的时候,当乡土社会的物质化形态远离我们的时候,我们总该保留些什么: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的感情,比如人于社会踏实作为的品质。

(6)总结

        总而言之,乡土社会,不仅仅是人的心中实在的物质标本,更是浓厚的精神遗留。

根在乡土

相关文章

  • 根在乡土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

  • 逝去的塘口

    《逝去的塘口》 无根水是空中降下的雨,落在塘口里就扎下了根。有根的水在塘口住牢靠了,成了乡土的...

  • 差序格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 西方人像一捆捆的柴,人与人之间根根分明, 东方社会,像石头丢在水面上那样, 人与人之间...

  • 没有乡土,就没有根  读《乡土中国》

    第一次读这样社会性很强的书,说真的刚开始有点艰涩,细细读来 ,渐渐对这个熟悉而陌生的话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 吾心安处是吾乡

    我心中的中国最早从乡土之中而来,乡土田园的情结是根,中国的一草一木和山山水水远远是诗情画意的,因为浸透着中...

  • 前山文旅x艺术+展览|广州十月展讯Get√

    关于前山文旅:「乡土情、文化源,根在山之前。」 前山文旅以文化为魂、创意为源、市场为导、科技为驱,致力于文旅景区、...

  • 《家在五里桥》读后感 未完

    一 乡土文化是一直是有根的 我是疫情期间备课查阅资料东翻西找,好巧找到了家在陇东的马少军老...

  • 《乡土中国》摘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

  •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费孝通)——文摘 1.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

  • 负能量 目录

    【乡土小说】负能量 5 离家 【乡土小说】负能量 4 离家 【乡土小说】负能量 3 离家 【乡土小说】负能量 2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根在乡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mp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