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黑沉沉的,似要把一切都窒息,人走在街上,也只感到一股绝望的压抑,这个时候你就晓得雨要来了,可能还是狂风暴雨的那种。
记得小时候读书,因为学校离家里远,若遇到这样的天气,那一天的衣物将都是湿漉不舒服的,那雨太顽皮总会想方设法的往我们身上钻。
那个时候还时兴穿雨靴和雨衣,我们小孩子上学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校车接送,大部分都是自己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去的。常在雨天走的人就晓得,不管你怎么遮挡雨,只要你在那里面行走,你身上表总会有地方湿的,常在雨天走,哪有不湿身的道理。我们上学时学校离家远,雨经常又大,常常到了这样的时候,雨靴和雨衣虽然也还身上穿着,但到了学校仍然是一身湿透。
所以那时的雨天便常是伴着湿了的衣物贴身一天的感触的,但很奇怪,那时却很少因为这样的湿漉而发生过感冒。
也许正是从那时起,我对雨天便有了种莫名的喜欢。

雨天我不喜欢打伞,那样总觉得使我离实际的生活远了些,但凡雨不是特别大的时候,我都是直接在雨中穿行的。若有与我同行者,我便经常会听到他们会对我讲,“喂,有雨啊,你不要打伞么?”、“淋雨很容易感冒的啊”之类的话,但同雨真实相处的妙处怎么又同他们说得清,他们怎么又体会得到,所以我便经常只回应一句“没事,我喜欢”。偶尔也会想同他们争辩一句,发烧感冒跟它有什么关系,自己免疫力不好可别赖它啊,不过人类经常担心不存在的事,并喜欢强行编排因果关系,这个我却是确信无疑的,所以并没有真正去与他们争辩过的。
以前雨天还有另外一番趣味的,那就是不上学时,躲在我们那时的瓦片屋里,同雨做搏斗。
那时我们的家里的房顶都是用土瓦片盖起来的。那瓦片是带点蓝的灰色那种,薄薄的,很是容易碎掉和坏掉。所以若遇了大雨天,家里是很容易漏水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屋漏之景便是家里下雨天经常有的景象了,现在年轻一点的人应该是完全没见过了,但于我们而言却是一份很难忘记的记忆。
因瓦片的破败或滑动导致家里到处漏水时,那是要全家人一起行动抗争的。
首先我们要将被子等一些极容易受潮的东西搬到到干燥不会淋到的地方,然后实在无法搬的地方就要拿瓢、盆、桶之类的东西在那里接着,这时候家里经常就会响起“咚、咚、咚”的雨水跌落的声音了。
实在还有些漏的严重的,这时家里大人就要拿长棍子去伸向那可能造成漏雨的地方对瓦片进行调整了,那时家里常备一根很长的棍子,就是专门在这种时候来发挥作用的,但似乎它从来并没有完全工作好过,拿它去调整经常是“收效甚微”的。
等雨终于停了,这时候家里便会请人上房顶,将这次下雨看到漏的地方一一修复了,但这修复从来也没有达到过“完美”的效果过,等到了下个雨天或是再下几次,屋里总会又开始在不同的地方开始“漏”起来了,所以我们又不得不再次开始同雨抗争搏斗起来。

我不了解那时大人们是否因为这样而苦恼过,但对我这个小孩子而言这却是很有一番趣味的,看着一家人在那里忙碌,自己也能插手为家里做些什么,那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再大一些,离开了家去外地念书,便再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了,后来各家各户也更换了瓦片,土木房子也逐渐变成完全砖瓦砌成的楼房,这样的日子就更见不着了。
天又黑沉沉了,似乎又要开始下起大雨了,只是这雨再不似以前了,但怀恋的人还经常怀恋着,一到了雨天便总会把记忆翻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