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看书也好,读资讯信息也好,听各种音频节目也好,很多时候这些信息只是在我眼中走了下,耳边过了下,远远没有吸收,咀嚼消化。
所以,长此以往思考能力一定下降很多,哪怕偶尔有些碎碎念,很多观点也是人云亦云,没有一些自己的洞见。
今天我看了李叫兽的文章,谈思考。连着看了几遍,很有感悟。特别再写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李叫兽谈了自己对“思考”对思考,并谈了三个自己刻意练习的心法,我觉得非常实用。
第一个心法就是多重归因,多问自己几个why,这个问法可以是针对一个问题,刨根问底。这个方法我之前也看到过,叫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问得越多,越能逼近问题的核心。
举例说明一下,比如今天开会心思不集中是为什么?直接的答案只是昨天没睡好,但是昨天没睡好的原因又是什么?可能是出去玩到很晚。
玩到很晚的原因又是什么?可能是自己太喜欢无效的社交?这样一个个问题问自己,就可以找到根本原因。
那我们为什么要问自己原因呢,其实就是为指导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实践操作,并改善自己的处境。
既然是为了有操作性,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深层挖掘原因与可操作之间寻求平衡。还是举那个例子,继续问下去,自己太多无效社交的原因是什么?可能的最终原因是朋友太多,但是你不可能和所有人绝交,这个是没操作性。所以适合的解决方案是懂得拒绝,有的社交不一定需要你一定出现,有的时候我们只是觉得自己很重要,或者是不肯放弃任何一点点与朋友相聚的时间罢了。
还有一种多重归因的方向是发散性的问自己为什么?这就是不满足只有一个原因。这个类似于麦肯锡的mece原则,MECE分析法,全称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散的过程是比较痛苦的。因为人往往倾向于更为省力地思考,而且往往很多事情的原因又是在你的知识框架与经验之外的,需要你额外耗费时间与精力去搜寻资料。
第二个心法是,不要相信那个轻易得出的答案,我们之所以容易轻信答案,是因为它使我们的大脑舒服。首先人这种动物,喜欢凡事都有答案,又都希望这个答案狠轻松,比如我们古代看到天下雨,我们的古人就想要找答案,而最简单轻松的答案就是解释为龙王降水。同样我们看到一个事情搞砸了,最简单的答案也是当事人是二货。
那么怎么防止过于轻松的答案呢,李叫兽教了一个技巧就是想象一个你鄙视的人,在他遇到这个问题时,他会给出什么答案。如果他给出的答案也是你的答案,那你就要警惕了。
PS:在这点上,我还是有些困惑,比如有的答案就是常识,哪怕你鄙视的人也能够回答出,你如果拘泥于这个原则,会不会又有过度解释的可能呢?
第三个心法就是不要去得到那个你想要得到的答案。有一句话叫做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那些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找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很容易,但是这却让我们盲目,且错过受启发的机会。如果一个原因能保护我自己的“智力”自尊,那我就会去倾向相信,哪怕这个原因是没有洞见的,且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比如,我们很多人了解了一些经济学知识后,习惯于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的感觉,把社会的万事万物都去生硬用经济学解释。如果碰到有别的解释,我们本能去抵触,并寻找证据反驳。
所以我发现,要增加自己的思考力,使用以上三个心法,这个过程其实是满反人性的,首先就是需要自己花精力去多问为什么,其次不能泛泛而谈找一个轻松的原因,最后还要避免自己的主观情感。这三个心法,应该要铭记并加以运用。
我们平时学习工作的经验是随着时间去累积的,往往这些累积又都是被动的,如果想要成为更高阶的思考者,那就需要平时主动刻意练习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