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写作时间与背景脉络
-
成文时间与场合
- 193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为纪念抗战两周年撰文,原题《再论持久战》,后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改为《反对投降活动》。
- 战略阶段定位:正值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转向“政治诱降为主”,国民党动摇加剧,投降危机笼罩全国。
-
三重危机交织的历史背景
- 日本诱降政策升级:1938年12月,日本放弃“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方针,抛出“中日亲善三原则”,汪精卫公开投敌组建伪政权,推行“曲线救国”论。
- 国际绥靖阴谋:英美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东方慕尼黑),企图牺牲中国利益换取对日妥协,英国大使卡尔穿梭中日斡旋“议和”。
- 国民党政策逆转: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防制异党活动办法》,确立“溶共、防共、限共”方针,制造“陇东事件”“平江惨案”等摩擦150余起。
1939年关键事件表
| 领域 | 事件/政策 | 影响 |
|---|---|---|
| 日本策略 | 汪精卫投敌(1938.12) | 动摇抗战阵营,引发连锁投降效应 |
| 国际干预 | 英美策划“太平洋会议” | 酝酿“东方慕尼黑”,牺牲中国主权 |
| 国民党转向 | 《防制异党活动办法》(1939.1) | 军事摩擦激增,停发八路军军饷 |
| 中共反击 | 提出“三大口号”(1939.7.7) | 确立“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 |
🏚️ 二、毛泽东的个人处境
-
职务与工作强度
- 46岁(生于1893年1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日均批阅20+封军事电报,同步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青年运动的方向》,指挥反“扫荡”作战。
-
生活与家庭困境
- 经济拮据:延安遭国民党封锁,开展大生产自救(开荒、纺纱),毛泽东月薪仅5元,与战士同食小米饭。
- 家庭离散:妻子贺子珍因伤病赴苏联治疗;长子毛岸英流落上海,次子毛岸青精神受创,毛泽东独居窑洞。
-
身心状态
- 身体透支:长期伏案致神经衰弱,棉鞋被炭火烧穿仍专注工作。
- 精神韧性:以“愈艰难愈要清醒”自勉,窑洞油灯下深夜疾书,在共产国际压力下坚守战略定力。
✍️ 三、创作动机:破解三大生死危机
-
揭露投降派的政治阴谋
- 痛斥汪精卫“公开投降”与蒋介石“暗藏投降”(称“张精卫、李精卫”)的“双簧戏”:前者投敌,后者以“统一”之名压制共产党,鼓吹“和则存,战则亡”。
- 揭露国民党“反共即准备投降”的逻辑链条:制造“八路军游而不击”“陕甘宁割据”等谣言,为分裂统一战线铺路。
-
粉碎“东方慕尼黑”陷阱
- 批判英美绥靖主义:将“太平洋会议”类比1938年《慕尼黑协定》,揭示其“诱鱼上钓取而烹之”本质,警告依赖国际调停将致亡国。
-
重定义“抗战到底”的战略底线
- 驳斥蒋介石“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状态”的妥协论,申明共产党“打到鸭绿江边,收复一切失地”的终极目标,划清真假抗战界限。
📜 四、核心内容与理论创新
-
投降派的三重幻想批判
-
幻想一:日本自动撤兵
以日本“放弃华中华南”谎言为例,揭露其“甜言蜜语实为烹鱼之饵”,指出“灭亡中国根本方针永不变”。 -
幻想二:国际压力促和
斥英美“坐山观虎斗”阴谋:“若寄望于彼,必大上其当”。 -
幻想三:反共可保政权
揭示“反共即分裂抗日力量,为投降扫清障碍”的本质。
-
幻想一:日本自动撤兵
-
抗战前途的二元抉择
“战下去,团结下去——中国必存;和下去,分裂下去——中国必亡”
- 以血战两年的事实呼吁:“用全民族血肉决不容叛卖,用全民族结成的统一战线决不容破坏”。
-
斗争策略的辩证法
- 攻防结合:政治上揭露投降派,军事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939.9.16谈话)。
- 阶级联合:号召工、农、兵、学、商组成“几万万人军队”,孤立投降派。
💥 五、历史影响:从危机到转折的四大突破
-
统一全党思想纲领
- 催生“三大口号”(1939.7.7):“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成为抗战中后期政治动员总纲。
-
指导反摩擦军事斗争
- 为反击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12)提供理论武器:八路军在陕甘宁、山西击溃国民党进攻,保全根据地。
-
瓦解国际绥靖阴谋
- 舆论压力迫使英美暂停“太平洋会议”,日本诱降计划受挫。
-
奠基新民主主义理论
- 构建“战—存”与“和—亡”的二元叙事,为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提供史观框架。
🌐 六、当代启示:历史镜鉴的三重价值
-
主权底线思维
- 科技领域:华为突破芯片封锁,呼应“自力更生为主”原则,拒绝“市场换技术”陷阱。
- 外交博弈:在气候谈判中自主设定碳中和路径,拒接西方强制时间表。
-
意识形态斗争智慧
- 网络治理: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暗藏投降派”本质,如抵制“抗战国军主导论”。
- 青年教育:脱贫攻坚中300万干部下乡,延续“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传统(如黄文秀)。
-
危机应对的方法论
- 企业战略:字节跳动拒售TikTok(2020),实践“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自卫原则。
毛泽东的警世箴言:
“投降阴谋即使一时得势,最后也必被人民揭穿而受到制裁” ——这一历史辩证法至今警示:核心利益不容交易,民族尊严不容妥协。
💎 结语:窑洞灯火下的民族宣言
当46岁的毛泽东在1939年延安夏夜的油灯下疾书此文时,他既需在家庭离散、经济封锁中对抗物质困窘,又要在日军诱降、国民党反共、英美绥靖的三重绞杀中守护精神旗帜。这篇文献以 “战存和亡”破投降幻想,以 “暗藏汪派”揭分裂阴谋,以 “打到鸭绿江”立战略底线,成为中华民族从生死存亡走向抗战胜利的思想转折点。
其价值远超抗战语境:
- 政治哲学上,开创“以斗争求团结”的统战智慧,为“一国两制”“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方法论基因;
- 历史观上,“人民是历史裁决者”的论断奠定群众路线根基,指引脱贫攻坚、科技攻坚等现代征程;
- 精神价值上,爱国与自强的双重命题熔铸为民族复兴核心动力。
八十六年后,当单边主义与科技霸权挑战全球秩序,此文仍如北斗星般昭示破局之本——真正的安全从不源于妥协,而诞生于自主斗争的实力与智慧。历史反复验证:唯有掌握命运自主权的民族,方能成为世界秩序的塑造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