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真是对极,年少轻狂的时候,从来不晓得想娘的滋味,不明白古人为什么说“父母在不远游”,当然更不可理解古人“结庐三年,为母守孝”的行为,直到自己已是为人之子、为人之父的双重身份后,才得以明白其中的含义。

01 年少不知思娘味儿
成人后才明白,在儿想娘前,娘是始终想儿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上世纪70年代,余12岁始即已在70里外的县城求学,平时两个月左右才能回家一次,一是因为学习紧张,二是因为舍不得花那可以买上斤余猪肉的车票钱。记得某次回家后,母亲特意为我炒了几个鸡蛋,一任哥姐们看着,让我一个人全享当时那农村最佳的美食,末了,母亲轻轻地摸着我的头问道:“小儿,在外边想娘想家不?”我那时只是吃饱了抹了一下嘴,说到:“县城挺好玩的,不想啥!”“唉!”娘叹了口气:“那就好,我前几天去外村赶集,看见一个和你差不多大的孩子还一步步跟着人家的娘,我一问,那孩子和你同岁,当时,一想起我那儿已经离娘去上学,娘的泪就掉了。”我那时真是个没心没肺的混小子!

知道想娘已是自己做了父亲之后。
第一次为想娘落泪是1998年的春节,那年一是因为觉得孩子还小担心他受不了老家冬的寒冷,二是因为大年三十轮到我值班。晚上,一个人呆在凄凉空旷的值班室,听着门外此起彼伏的饱含着家家团圆欢乐气息的鞭炮声,顿感百无聊赖,恰巧那年老家一个先富起来的邻居安了一部电话,所以,顺手拨通了那个号码,简单说了两句吉利话,便拜托人家喊一下我的娘亲,数分钟过后,我再次拨通电话,听筒里传来已经年近七旬的老娘的声音:“小儿啊,你啥时候带着媳妇和孩子回来呀?”老娘的声音里充满了期待,听罢这句话,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喉头紧涩,好长时间不能出声,但生怕母亲担心我有什么事,所以,还是强忍悲伤,让自己的心情稍稍平静后才说到:“今年很不巧赶上三十值班,初三有车了我就回家。”自那年起,每年的假日节日,不用母亲托人打电话问及,我已经形成了回家的习惯。


但每年有数的几次回家,并不能慰藉想娘和娘想儿的情结。如今,娘近八十高龄,常言自己时日不多了,常常盼着我这在外的、在她心目中有了大出息的儿子能够常回家看看,每次回家,娘总是喜极竟无语,顶着满头枯白的头发忙前忙后张罗着为一大家子准备她所认为的“好吃的”,而每次离家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有时间多回几次家!
在快到不惑之年之际,我为了寻求一个发展空间,再次选择了漂泊无常的生活,回家是更不方便。日前五一回家,因所供职的单位只是给了三天的假期,娘知道后很是遗憾:“小儿,你们每次回来,家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但你们一走啊,家里就空落落的,娘好几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当时一家人正喝着酒,我眼睛一酸,赶忙低下头,夺眶而出的泪水滴落酒杯。一家人喝着酒,聊着天,娘又说起了当年我求学时她在外村碰着那和我同龄的小孩的事情,说到最后,几滴老泪顺着满脸的皱纹悄然流下!而我,只有离席来到院内,狠狠洗了一把脸。
临离家那天下午,娘煮了为我特意腌的十几个笨鸡蛋,不由分说装进我的包:“你们在城里吃不到,可惜那几只正下蛋的老母鸡死了,只剩下这几个了。”在娘的眼里,我还是那个爱吃咸鸡蛋的孩子啊!要离开家了,娘恋恋不舍问道:“小儿啊,赶明儿走不行?”我无言以对,娘紧接着说到:“走吧!吃人家的饭受人家管,你在外好了,娘就放心了!”娘照旧把我们送到村口,走出老远,还可见母亲久久不动的身影!

于2004年10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