晩唐的心境
李商隐的诗,是我高中时代曾迷恋和喜欢的。 记得曾经拥有一本诗册—— 《花间集 》。与《唐诗三百首》相比,每每读起,停留在李商隐的诗中就很有感觉。他写了很多无题诗,我想这个人该多懒呀,题目都不拟,但他的无题比有题读起来更耐人寻味。
世人会评他的诗隐晦难懂,且标属艳情诗,有批评贬低之意,我读却常常被词字和意境吸引,象征的东西隐含在字里,让情绪失语,也让幻想长出羽翼。
现在,无意听蒋勋老师的美学《蒋勋文学之美》,很是喜欢,以前遗忘的,甚至支离破碎的知识记忆,重新得到了梳理和升华。
特别整理摘取,因为喜欢。
安史之乱以后,盛唐衰落,李白的故事已经变成了传奇,唐玄宗的故事变成了传奇,武则天的故事变成了传奇,杨贵妃的故事也变成了传奇。杜甫晚年有许多对繁华盛世的回忆,到了李商隐的时代,晚唐,盛唐的华丽更是只能追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写过很多无题诗(留世14首),其他的中国诗人没有写过这么多无题诗。为什么叫作“无题”?因为他根本不是在叙事。题目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象征。
李商隐似乎有意地要把自己与社会的世俗隔离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情感经历了一个不可言喻的转变。因为可能世俗道德不能够了解,最后他决定用最孤独的方式实现自我完成,就像把心脏贴在玫瑰的刺上去唱歌的夜莺一样。这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完成,所以他的孤独、苍凉与美丽都是他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中国正统文学是以儒家为尊崇,李商隐这样的诗人不会被重视,因为他私情太多,甚至会因此而受到批评。
我相信很多人私下里那么爱读李商隐,是因为其实借着李商隐,我们的私情可以得到部分的满足与疏解。读到他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么通俗的句子,就觉得他说出了几千年来人类最难的事情。见也难,不见也难,见面的时候就可能吵架,觉得还是不要见好,不见的时候又开始觉得好想见面,这么纠结的感受,李商隐七个字就讲完了。
李商隐面对自己感情非常诚实。这种题材很难写,在去卫国戍边,自然可以写成一篇文章。这样想,就会珍惜李商隐,因为他在讲究“文以载道”的时代,竟然写出“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种关注私情的句子,平衡了“文以载道”忽略的另外一个空间。
“文以载道 ”不是不对,杜甫的《石壕吏》读了令人悲痛到极点,杜甫将他自身的生命体验扩大到对偶然遇到的人的关心,与李商隐写的私情并无冲突。文学史上最大的误解是如果没有杜甫,就不可能有其他文学。
如果没有李白,会有杜甫;如果没有杜甫,会有李商隐。文学世界最迷人的地方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同的自我完成的方式。正因为此,李商隐的诗才会有伟大的地位。过去文学史上将他的诗称为艳情诗,“艳情”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有贬低的意义。一个人好好的,不去谈忠孝,而是去写艳情,实在难容。
李商隐的不少“无题”诗,没有对象,或者对象不清楚,这就更麻烦了。以前的那些注解非常有趣,有人说他是跟女道士谈恋爱,还有人说他是在偷偷跟后宫的宫女谈恋爱,到到底是谁,现在也无法确认。
他爱的对象是谁呢?我觉得如果看到荷叶的荣枯都会有感触的诗人,他第一个恋爱对象绝对是自己。一个真正懂得爱人的人,第一个爱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先爱自己,然后再扩大,“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的 “身在”,是他最大的恋爱对象。因为爱自己的生命存在,所以珍惜自己生命存在的周遭。
他会珍惜夕阳,珍惜荷叶,珍惜蜡烛,珍惜春蚕。李商隐为什么是最好的象征主义诗人?因为在他的诗歌当中,他把自己转化成荷叶了,当他看到“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你会发现他讲的不是荷叶,而是他自己,这是讲他自己的生命曾经有过青春,将要面临枯萎凋零的沧桑晚年。
一直到最后,对于时间的永续无尽还是觉得无奈。这样就完全懂了——他根本一直在写自己。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随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