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团总支26名学生志愿者组建的脱贫攻坚服务团走进寻梦园,深入果农,投身实践,开展了“美丽中国行、科技服务新农村”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们在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于晓东、团总支书记席小涛、学办副主任李少华、其他教授专家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胡蕾的带领下,来到了武隆寻梦园高山水果科技示范基地,参观蓝莓种植园,认真学习蓝莓、葡萄和西梅等的种植和养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为热爱 因为情怀
“果园浇水全凭人力,山上还没有水管接入。”在和管院专家教授以及志愿者们交谈时胡蕾研究员这样说道。志愿者们不敢想象烈日下果农们汗流浃背的身影,胡蕾研究员为了响应“科技扶贫”的号召,践行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每周不论风雨驱车数小时赴基地工作。
科技扶贫是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式扶贫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解决灌溉难题,研究员花了很久的时间在大棚顶部设计了沟渠,蓄集雨水减少果农工作量。
根据脱贫村和全区产业技术,武隆县建立了面向全区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促进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技术进步,形成“一人帮一村、一村兴一业、一业带一方”的科技帮扶新模式,切实提升科技发展水平。然而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受不了这样的苦和累,放弃了条件艰苦的种植基地选择城市生活。胡蕾研究员不顾反对的声音,毅然决然坚守于此。
用心浇灌,突破限制
“胡姐,蓝莓真的好甜,是因为仙女山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吗?”重理工志愿者邓兴路问道。“其实北方平坦的地势,阳光充足均匀,比较适合水果大面积生长,而重庆地区特别是东南部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其实不太适合水果生长,但是因为仙女山是国家级旅游景区,所以开发果园供游客游玩采摘。”胡姐笑笑说。
尽管有着地理环境和气候的限制,所有研究员仍然倾尽所有心血研制新品种、采用新模式,使得寻梦园的蓝莓让志愿者们垂涎欲滴。
寻梦中原,采仙山果
胡姐大方地从冰箱里拿出几盒直冒冷气的蓝莓送给志愿者们品尝,并免费让志愿者们和教授老师们进蓝莓园采摘100元1斤的新鲜蓝莓。
津津有味地品尝背后,藏着所有工作人员的辛苦耕耘。让人欣慰的是在寻梦园高山水果科技示范基地发展态势日益良好,并采用现代电子商务宣传方式,成为示范基地。
参观后所有志愿者和老师们都自发关注了寻梦园的公众号并分享宣传,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推广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推进科技扶贫。
重庆理工大学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将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响应政府“强化技术支撑,精准推进科技扶贫”的号召。( 姚芳 欧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