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王中郎令伏玄度、习凿齿论青、楚人物。临成,以示韩康伯。康伯都无言,王曰:“何故不言?”韩曰:“无可无不可。”
译文:王坦之叫伏滔和习凿齿评论他们两人的家乡青州和楚地的人物,临到文章快写好时,拿去给韩康伯看。韩康伯什么话都不说,王坦之问他:“为什么不说话?”韩康伯答:“无可无不可。”
拓展理解:王中郎:王坦之(330—375),字文度,晋太原晋阳(今属山西)人。王述子,弱冠即与郗超齐名,有 “江东独步”之称。简文帝为抚军将军,辟为掾,累官侍中。简文帝即位,领左卫将军。简文帝病危,诏桓温摄政,他毁诏阻止。孝武帝时,迁中书令,领丹阳尹,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镇广陵。尚刑名之学,以为庄子之学害多利少,著 《废庄论》。
伏玄度:伏滔,字玄度,晋平昌安丘(今属山东)人。有才学,桓温引为参军,宴集必与同游。以征伐功封闻喜县侯。温死,为桓豁参军。孝武帝太元中,任著作郎,掌国史,领本州大中正。
习凿齿(?—382):字彦威,晋襄阳(今属湖北)人。博学,以文笔著称。桓温辟为从事,随温征战,常处机要。官至荥阳太守。后因足疾居家。前秦苻坚陷襄阳,优礼于他。著 《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青、楚:青,州名,今山东东部地区。楚,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古为楚国领域。按:论青、楚人物,是伏滔、习凿齿各举本乡名人相比较。
刘注引 《伏滔集》,述及伏滔引青州人物有春秋时鲍叔、管仲、晏婴等,战国时孟轲、邹衍、田单、荀卿等,西汉伏生、叔孙通等,东汉薛方、郑玄、祢衡、刘熙等,魏代管宁、华歆等。
习凿齿则举出神农、孙叔敖、楚狂接舆、汉阴丈人、屈原、庞德公等人,又说伏羲、少昊、舜都葬于楚地。这是晋人清谈承汉末清议余风,对人物作象征性的品题和批评。
韩豫章:韩伯,字康伯,晋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晋简文帝为藩王时引为谈客。官豫章太守,入为侍中。因称 “韩豫章”。死后赠太常。
无可无不可:语见 《论语·微子》,谓无所谓可或不可,怎么都可以。这种模棱两可的话,也算清谈名言。
史上有评:品评人物作为汉魏以来的风尚,不仅名家品题月旦当代人物,而且扩展到对乡党地域历史人物的评论。在故事中,王坦之并就伏、凿所论向韩康伯讨教,期盼名士的高度评价。但面对期盼,王坦之失望了,然而却看到了韩康伯的妙对与风度。康伯“清和有思理”,人谓其能“澄世所不能澄,而裁世所不能裁”,精习《周易》,善为折中。这里“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表现了他的不澄、不裁。这种青、楚历史人物之论既无谈玄价值,又无关当代士风,康伯引孔子的话巧妙地予以否定,体现了含蓄、闲远的魏晋人物风度。
感悟:王坦之拿着伏滔和习凿齿对各自的家乡青州和楚地的名人评论稿给韩康伯看,韩康伯什么话都不说。王坦之问他:“为什么不说话?”韩康伯答:“无可无不可。”
其实,伏滔举例家乡青州人物优秀,而习凿齿则言说家乡楚地名人更胜一筹。韩康伯可能是认为他们的评论没什么意义和价值,故什么话也不说。当王坦之追问他时,他把孔子《论语·微子篇》中的“无可无不可”的话搬过来回答,含蓄地否定了他们二人偏执一词的评论。
“无可无不可”,即无所谓可以或不可以。就是不偏执一词,不固执一端,不划地为牢,不自我封闭。既有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又有通权达变的策略上的灵活性。为人处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我们不能迂腐地为一个虚无的符号殉道,要有现实的态度,看清楚哪一个方向可行,该向哪个方向前进。不要为僵死的教条所束缚,应当有与时俱进的勇气和进取的精神,既不患得患失,又自觉肩负责任,进退自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