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笔下的人性好光辉

作者: 春天的木棉 | 来源:发表于2018-04-01 20:46 被阅读235次
原创

初读余华的作品是他的《活着》,那还是三年前,读完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和难过,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能够如此冷静甚至是冷漠地描述着福贵悲惨的一生,但同时他又是悲悯诙谐的,平淡真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苦难光辉的、生活在底层的人物形象,在听了作者本人的讲座及要到他的签名后,我决定写一篇最近读的《许三观卖血记》的读后感,其实作者本人很有趣,大概正是因为他的诙谐幽默才举重若轻地冲淡了许三观苦难的一生,让读者不那么难过......

为摆脱

生活

无所畏惧

01

许三观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他的一生靠卖血度过了生活里的一道又一道难关,尤其是当读到他沿途卖血为了救一乐,卖血之前吃盐,喝结冰的河水,喝到肚子快要撑破,卖血之后倒在地上,被人救起送去就医,不仅把之前卖的两次血的钱花完,还又多输了300毫升别人的血,也就是说前两次那么拼命的卖血,实际上一切都是徒劳,那种绝望、无助、懊恼,余华冷静又深刻地描绘出来,画面感极强,让人忍不住为许三观担心,这么一个年过半百的人,生活的绝境硬把他逼得哪怕是窄干身上的最后一滴血,他也将无所畏惧。

故事的最后,他想为自己卖一次血,但却没能成功,而是许玉兰给他点了他最爱吃的炒猪肝和黄酒,他说这是他这辈子吃得最好的一天,没有真正体验过幸福的人,才能最能感知幸福,才能更加珍惜幸福。终于,在这一天,他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因为卖血而死掉,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一个具有顽强意志的人,一个曾经用卖血来迈过生活一道又一道难关的人,当被告知他的血没人再要时,许三观是失落悲伤的,作者以其独特的冷静的笔法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 他无声地哭着向前走,走过城里的小学,走过了电影院……”,

他无声地哭喊着过去,还在为未来不可预知的灾难忧虑着,因为他已经习惯被生活无休止地压迫。读完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父爱

所有事

02

风尘仆仆

空白

许三观对一乐的父爱,有着最动人的描写。三个儿子当中,他最喜欢一乐,但每当他想起自己不是一乐的亲身父亲时,他就愤怒难过,所以他那一年自然灾害他去卖完血,带着全家人去吃面条,唯独没有带上一乐,他认为这是对何小勇的惩罚,但当一乐因为许三观和何小勇都不认他这个儿子负气离家出走时,许三观把又饿又困的一乐找回来,背着他回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

“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

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

“是的。”

后来一乐从乡下回来,又带病回到乡下时,许三观又一次卖血,把卖血得来的三十元钱全部都拿给了一乐。

“许三观说:“你都拿着,这是我刚才卖血挣来的,你都拿着......”。

许三观一路卖血,十天卖了四次血,中途差一点因为卖血频繁而死,就如他自己所说:

“就是把命卖掉了,我也要去卖血。”

虽然全书中对主人公没有任何一点点的心理描述,但就这一句简单的描写,一个活脱脱的伟大又平凡的父爱形象很平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会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形象,他们用笨拙的方式表达着最深切的爱。

所有人

善良

朴实温情

03

在《许三观卖血记》里还有很多感人的形象,比如许玉兰,刚出场时就是活脱脱的简版王熙凤,率真不做作,她与许三观的感情已经超越了爱情和亲情,是一种相依为命的陪伴,在她被批斗时,只有许三观在背地里默默守护她,陪她熬过了漫长的可怕的批斗。我时常在想,那是多么让人恐惧的年代,黑白不分,有些投机分子打着高尚的旗号,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无辜的人被无情地批斗,甚至为了凑数去陪斗,残忍得让人窒息。大概是因为对这个时期有一种莫名的复杂的感情,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岁月,但无论是从余华的作品,还是严歌苓的作品里,都可见一斑。把人性最丑恶的一面示于众人,但善良的人始终是善良的,许三观和许玉兰,哪怕是对仇人,他们都始终保持着善良的本性。

每次看似狂风暴雨的大骂之后,就会向自己妥协。就像何小勇被卡车撞倒,命悬一线时,庸医陈先生说要让何小勇的儿子坐在烟囱上去喊他的魂,许三观和许玉兰劝说一乐去救何小勇,虽然许三观多次幸灾乐祸咒骂何小勇,但最终他的善良引导着他放下仇恨。而当一乐需要钱救命时,何小勇的妻子也慷慨的拿出几乎所有的家当,同时还让两个女儿也拿出钱来,尽管她与许玉兰之前吵骂得如何不可开交,但她还是选择帮助他们。在生与死面前,所有的仇恨都被人最本真的善良消弭于无形,我想这就是人性最朴实的温情,最伟大的光辉。

故事里的人物形象,不管是方铁匠、何小勇的妻子、还是在给予许三观帮助的河边住户、来喜、来顺、老农,他们都是善良的,在生活的绝境里给人以生存下去的力量,作者的点滴笔墨,让他们身上闪动着人性的光辉。

力量

重新审视

04

朴实震撼

很多人都说余华的作品读了太让人难过,确实如此,悲悯诙谐终究掩盖不了故事里残忍的生活事实。三年前,当我读完《活着》时,我就没敢再读他的第二部作品,《活着》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出其不意的就死人了,福贵眼睁睁的看着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陪在他身边的只剩一头老牛,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很幸福。

我不知道内心到底要有多强大才能承受这一切,包容这一切,将一切的悲痛都从脑海中抹去。也许就如书名“活着”。在那样的年代里,就如作者说的那样,“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是活着,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不管是许三观,还是福贵,他们都是那个贫苦多难的年代的牺牲品,他们的一生,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中国底层民众的缩影,生活的苦难就像无穷无尽的风一样摧残着他们,残忍悲凉得让人窒息。而作者用超冷静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道尽人世间一切的沧桑,但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为求生存顽强不息的人物形象,也一次又一次看到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温情。作为读者,虽忍不住一次又次替故事的主人公感到提心吊胆和难过,但当关上书本,把自己从故事里抽离出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才会真的去认真体会自己生活在怎样一个幸福的年代,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相关文章

  • 余华:笔下的人性好光辉

    初读余华的作品是他的《活着》,那还是三年前,读完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和难过,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能够如此冷静甚至是...

  • 余华笔下的小人物

    余华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余华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小人物,主角没有开了挂的主角光环,反而都历经苦难,余华笔下的小说...

  • 余华笔下的灵感

    加西亚.马尔克斯对灵感的解释走向了写作的现实,或者说他走向了苏格拉底的反面。 他对门多萨说:“灵感这 个词已经给浪...

  • 余华笔下的无奈

    今天刚好读完余华短篇小说《活着》,全篇主人翁徐福贵的一生坎坷曲折,亲人相继离世不知福贵承受了多少心灵深处的...

  • 《许三观卖血记》面对苦难,面对生活,这是一种生存方式

    本书,还是余华的风格,写苦难、写人性入木三分,特殊的时代背景,特殊的生存方式,在他笔下却是那么的平淡,娓娓道来,风...

  • 读余华笔下的《活着》

    我是无意间在一个朋友的地方获知了这本书,就像余华先生当年无意间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一样。 当年余华先生在写...

  • 余华笔下的李光头

    前段时间读了余华的大部头小说,六百多页的《兄弟》。 余华的几部经典小说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唤...

  • 活着,不是向生活说妥协

    前些天,读了余华写的《活着》一文,活着的世界不容易啊!浓雾弥漫的现实,平淡的生活时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令人深思! ...

  • 余华笔下的泯灭与新生

    我最先接触到的余华,是《活着》,在那个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的深夜,我打开手机翻起了这本书,妄想借它引来睡意,谁曾想一看...

  • 激励过我的名言

    晚上看小视频,看到余华和俞敏洪的对话。 看过余华的《活着》和《兄弟》的人,都会认为,他笔下的人物尝尽了人生之苦,他...

网友评论

  • 帅气的昵称正:只要能够活一天 我们就必须好好活下去
    春天的木棉:@帅气的昵称正 嗯嗯
  • 吴牙:好的作品,启人深思,感天动地。
    😀
    春天的木棉:@磊青山 ,也谢谢你,给我鼓励。
    吴牙:@春天的木棉 很少看书了,好久没看过那么好看的书了。谢谢你,让我回想起以前的美好。😀祝开心!
    春天的木棉:@磊青山 确实是。余华的作品是让你难过,但是又让你忍不住一直读下去。
  • 行路不止步: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春天的木棉:@静行突破 好好活着,认真活着,是对生命的不辜负。余华的作品大都夹杂那个时代大背景,看了让人不敢相信那就是被扭曲的人性,同根相残,庆幸自己没有活在那样的年代里。

本文标题:余华:笔下的人性好光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ba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