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后,有个5的小侄女。在面对“你不是妈妈亲身的,而是捡来的”这同一个问题时,我们这两代人的反应真是千差万别。
我从小就没有归属感,可能是这个原因。
每个小生命都会好奇我到底是从哪来的。我的答案是奶奶给的,说我是爷爷出门在外面捡的。捡的也就捡的,记得小时候还在脑子里想,马路边扔着一个小孩儿在哭泣,好心的爷爷把我抱回家,交给了我现在的爸妈。这件事情本身对我并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后来在和姐姐的吵架中,经常被冷嘲热讽的说到,“还不去找你亲爸亲妈!”每次我说不过了,就动手打人。小时候我一直比姐姐壮。
初中要毕业了,离家寄宿的日子要来了。离了家我还是不是这个家的孩子,我的亲爸妈他们在哪里?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现在的爸妈,他们为什么要把我养大?小时候我是多次幻想着要离家出走去找我的亲生父母的。我和姐姐,长到大,吵到大。青春期,在巨大的离家的焦虑之下,再听到这句话,我终于崩溃了,和妈妈大吵了一架。
在开始学校寄宿生活的前两天晚上,我的眼睛肿的像个核桃,大声怒吼着:“你管我干嘛?反正我又不是你亲生的!”记忆中我跑掉了,妈妈找到我,跟我诉说她的痛苦,“你哪一点比你姐姐差了!?买什么不都是你们一人一份吗?我们有谁亏待过你吗?你怎么就不是我亲身的了?”我想要的无非是一份确认,我是爸妈亲生的孩子。在妈妈的痛苦中,我确认了我是他们亲生的。这个结,算是了了。
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得到确认。
后来姐姐生了大宝,偶尔回到父母身边,那群天天没事儿,无知又喜欢看热闹的人告诉孩子,“你不是妈妈亲身的,你是捡来的。” “你看你爸爸不要你和妈妈了吧!”
每当这种时候,这个小生命的回应都是“我知道你是跟我闹着玩儿的!”然后在爸爸来接她和妈妈回家时得意一番,你看我说对了吧,爸爸没有不要我们!
我在惊讶中,有些许的羡慕和好奇。这孩子哪里来的这份自信?是因为我太笨才会被困扰十几年吗?在她还更小的生命中,怎么不成其问题呢!
写这篇文章时,是我探索家庭的第4年。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大宝小时候入睡,必须要选好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听着妈妈给她哼着喜欢的歌。后来2-3岁时,迷上了听小时候的故事。她自己更小的时候的故事,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姥姥、姥爷小时候的故事,姨妈、舅舅小时候的故事。从真实发生的,到后来只能给她创编。
她听到过很多个版本的她出生的那一天的故事。偶尔再回到医院,姐姐也会告诉她,你出生后就在这间病房里住了三天。我想这是她的确认的最重要的节点,也是她自信的来源。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姐姐都没有给过她正面的确认,只是告诉她,这些阿姨,奶奶们在跟你开玩笑呢!
追忆祖辈的历史,让我们会有扎根的感觉
后来我读到过一篇文章,去追忆自己父辈祖辈的的故事时,对一个人是可以起到疗愈的作用的。对一个幼小的孩子,及时只有一两年的生命历程,这份确认也是需要的。我停下来去体验了一下这其中的感受,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随波逐流的扶贫,我自己,我的父辈祖辈甚至是更远祖先,让我有了扎根的感觉。我活着是如此正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