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认知驱动》2.1 层次:你在这个世界的哪一层
1.作者想讨论什么问题?
学习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
2.开头如何引出话题
1976年,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开创了一门新学问——NLP,中文意思就是用神经语言改变行为程序。
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开创了一门新学问NLP,他们的学生罗伯特·迪尔茨和格雷戈里·贝特森创立NLP逻辑层次模型。
模型把人的思维知觉分为6个层次: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适用于很多领域。
3.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这个模型非常好,适用于很多领域,包括成长领域。
4.作者如何论证观点?用了什么素材?论证方式?
“成长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对待问题的态度很关键,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成长等级,而NLP逻辑层次模型可以作为衡量成长等级的标尺。”
环境: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归咎到外部环境,各种抱怨
行为:目光投向内部,从自身找原因,注意力放下自身行为上
个人努力程度,努力最容易做到,自己可以完全掌控
但是当努力成为唯一标准,就容易忽略其他因素,用努力的形式来欺骗自己,如每天加班、每天写作……每天坚持,不管效率,结果、价值等
能力:开始动脑琢磨自身能力,主动跳出舒适区,寻找科学的方法
但是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知道方法,产生一切事情都可以搞定的感觉,不愿花更多力气去踏实努力,沉迷方法论,道理都懂,就是不做,寻找最佳方法
信念和价值观:再好的方法代替不了努力,比方法更重要的是选择,先要搞清楚什么更重要,主动思考如何优化选择
自我意识:更高阶的的选择,从自己的身份定位开始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一切围绕自我身份建设
使命:人类最高级别的生命追求,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为众人服务的层面上,创造、利他、积极地影响他人
5.作者的结论是什么?如何证明结论可行?
“这个世界是有层次的。在NLP逻辑层次模型的帮助下,个体的成长便有了不同的呈现。”
问题:学习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
回答:“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和感知世界。有了感知,我们便能更好地定位和应对。”
模型在成长上的呈现做了一一对应
环境:找环境的问题(抱怨者)
行为:找努力的问题(行动派)
能力:找方法的问题(战术家)
信念和价值观:找选择的问题(战略家)
自我意识:找身份的问题(觉醒者)
使命:找意义的问题(创造者)
7.接下来怎么做?
• 没有层次的指引,可能意识不到还有更好的选择,反过来,一旦清楚了全局框架,就可以主动放弃情绪化的抱怨,去努力、去找方法、去做选择、去建身份明意义
• 找到人生目标和意义,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