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我和防御机制二

自我和防御机制二

作者: 安妮的秘密花园 | 来源:发表于2023-07-30 00:08 被阅读0次

被新生儿取代地位的孩子们会主动避免负性情绪,而是令自己沉浸在积极的情绪之中,由于他们精细区分相反情感、(更重要的是)感觉与行动之间的能力尚未成熟。这时,反向形成这种否认矛盾性的防御实在不可或缺。该防御的益处也还体现在其他情境中。比如在竞争中,谋害和敬佩的感受将同时岀现,反向形成会引导儿童去效仿而非诋毁对手。成人世界也同样,但通常我们认为成人更多了解和接受多种情感体验,并更能规范自己的行为而非克制感受。

反向形成也是病理性心理现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防御,它常被用于转化敌意情绪和攻击冲动,尤其当这些情绪被体验为失控的恐惧时。经此防御后,偏执者通常只能感受到仇恨和猜疑,但观察者不难发现他们其实具有渴望和依赖,强迫性个体常认为自己对权威言听计从,但人们常同时能观察到他们的怨恨。

12反 转

当自我面临心理威胁时,还有一种应对方式:即是自编自演心理剧本, 并将主角与配角颠倒逆转。例如,个体羞于接受或不能承受他人对自己的照顾,便会去悉心照料他人来间接证明自己的独立,并在潜意识层面认同被照料者的感激之情。上述反转(reversal)防御在治疗师人群中常常屡试不爽, 治疗师们很不喜欢依赖别人,但很享受被人依赖的乐趣。

一旦儿童发育至能够利用玩偶或影视人物玩耍时,便已具备反转的能力。反转的优势之一在于个体能够随意调动互动中的力量,从而使自己成为主动发起而非被动接受的角色。控制-支配理论学派的学者将之称为“反客为主的转换”(Slberschatz, 2005)o这种反转防御具有积极意义的时候, 会得到颇具建设性的结果;当具有消极意义时,则会起到破坏性作用。例如,兄弟会成员入会时曾遭受捉弄或虐待,他们会将自己当时的羞辱体验转化为对新人入会时的主动出击,从而由受害者反转为加害者。

有时候,临床上会遇到来访者用反转来挑战治疗师。我的一位长期治疗的男性来访者,他的母亲重度抑郁且酗酒成性。在童年时期,他每天早晨走进厨房都能看见她慵懒地喝着咖啡,指间夹着残烟,一副可怜相。而今他的问题也是经常陷入抑郁,与他悲哀的母亲如出一辙。每次当他走进治疗室,都会仔细打量我,然后宣称:“你今天肯定十分疲倦。”或“你一定是某些方面遇到了困难。”有时候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多数时候我其实心情不错,但多少会因他的胡乱猜测而受影响。随着此类情况的日益增多,我开始不断反驳他对我疲乏、消沉状态的无端猜测。但他非但没有意识到这种猜测的荒唐,也未以我的反馈去反思自己的置换和投射,而是在心理上与我的角色进行了对调,声称尽管我自以为状态不错,但实际并非如此;还号称自己具有非凡的洞察,一眼便可认出抑郁者。

这位男士实际上逆转了咨访关系,对自己难以掌控的情境进行了反转。 早年母性权威的不可靠,不能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去依赖。之后,毎每遇到女性客体即感觉如此。本案例中,尽管反转防御多少可使他减轻内心伤痛的困扰,但其弊端是,他难以与这类客体建立情感的联结。造成他产生抑郁的部分原因是一系列与异性的友情与爱情的失败经历,在这些经历中,他原本可通过重演早年缺爱儿童与冷酷母亲互动的心理剧,从而尝试修通。但由于他总是扮演后者的角色,导致知己好友一个个众叛亲离。

利他主义研究(McWilliams, 1984)中,曾遇到一位四十多岁、 风度翩翩的成功男士,他生活中最重要的慰藉是志愿参与一个国际组织,为无家可归的儿童(部分源于种族歧视,部分由于生理残疾或畸形的儿童)安排领养对象。他觉得,“当把一个孤儿交给养父母,知道他即将重获新生, 那种喜悦实在无法言表。”他自己的母亲在他2岁时突然离世,他极度悲痛。女管家随后照料他并嫁给了他的父亲,成为他真正意义上的妈妈。每当他成功地帮助一个孩子找到养母,便能重新体验自己当年获救般的感受(尽管我们的治疗持续至今,他依然无法将自己的早年经历和现在的人道关怀联系起来),并通过反转由衷地感到解脱:他才是力量强大的救世主,而那些渴求母爱的孩子才是孤单无助的。

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并没有哪一种人格类型只使用高级防御。心理相对健康的人群一般不仅使用成熟的防御(比如反转),他们会灵活运用多种防御方式去应对焦虑和其他负性情绪。因此,我们不能绝对地下定论:高级防御必定与某种健康人格相关联。

13认 同

将认同(identification)列入防御机制看起来有些古怪,多数人认为,对他人或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认同,是一种有益无害、且与防御无关的能力。 如今已经证实,有些认同的确极少包含防御成分(例如,被社会学习理论取向的心理学家称为“模仿”的那一类认同,或是如今被我们归因于镜像神经元作用的认同),但精神分析派别的学者们一直坚持认为,多数认同的动机仍在于规避焦虑、忧伤、羞耻或其他痛苦的情感,或是修复岌岌可危的自我统一性和自尊感。认同与其他成熟的防御过程相似,都是正常心理发育过程的一部分,只在特定情境下才可能出现问题。

弗洛伊德(1923)在对自己提出的“依附性”认同(源自希腊语中的“依附"[to lean on])与“攻击者认同”进行区分时,首次发现了非防御性认同与防御性认同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前一种认同只是单纯地想成为和被仿效者一样的人(“妈妈既慷慨又慈祥,我想成为她那样的人”)。后一种认同虽同样出于自然,但却是受被仿效者的权势威胁所产生的防御性反应(“我害怕妈妈因为我不乖而惩罚我;如果我成为她,就可以拥有她的力量,不用怕她”)。弗洛伊德认为,不少认同行为其实同时包含了两种成分:直接吸纳爱的客体,同时以防御为目的而模仿恐惧的客体。

分析师使用“认同”一词时,意在形容一种成熟、刻意,但多少带有潜意识的希望成为某人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发育包含一系列由婴儿期的内摄 (或“吸纳”,成为他人)至更为隐晦、精确、主观地吸收他人性格特征的过程(Cramer, 2006, Schafer, 1968)。认同过程贯穿终生,并且持续进化和修整,成为心理发展的情感基础。实际上,人生经历中的亲密关系都可为双方提供增进认同的机会,由此也可推论分析过程中咨访关系的重要性。亲密关系中形成的自然性投射持续不断地促进人们发展共情能力,因此,这种原始的认同使人们的情感变得日益敏锐而精准,从而自身不断积累偶像的优良品质。

弗洛伊德最广为人知的防御性认同范例当属恋母情结。幼儿达到一定年龄(通常是3岁左右),内心想要独占母亲的愿望被父亲拥有母亲的全部这一残酷的现实所摧毁(弗氏只描述男孩是基于他对性取向正常的男孩的观察,这种性别的局限性在分析界一直遭人诟病)。他担心,强大的父亲会因为他有攻击父亲的愿望而寻求报复,从而伤害自己。因此,儿童会用认同父亲来缓解这种幻想所带来的焦虑(“也许我除不掉爸爸,反正我也挺爱他, 并非真想害他,再说,我也不一定能完全得到妈妈,但我可以成为像爸爸那样的男人,这样长大后就能够找到像妈妈一样的女人”)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幻想司空见惯,是攻击者认同的原型一是与想象的攻击者认同。

认同本质上是中性的,它的好坏取决于所认同的对象。心理治疗最主要的工作正是识别来访者过往和目前所出现的认同导致的问题,也许这些认同曾有助于顺利解决儿童期的冲突,但如今却成为矛盾的来源。作者案例中,一个牧师,他幼年时父亲酗酒且常虐待他,母亲患有恐惧症生活不能自理,他经常靠模仿自己那位凶狠的Harry叔叔,用拳头解决问题,才得以在坎坷中幸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他的不良家庭和充满敌意的邻里环境中游刃有余,最终无人敢招惹他。这种方式也帮助他赢得周围人的敬畏,缓解了他的焦虑情绪,释放了在家中受到的憋屈。但成年后,当他故伎重演,殴打他人时,却失去了许多教会成员的尊重,众口谴责他的行为与教会精神相悖。这促使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适当而前来寻求心理治疗。之后,他了解到自己的不当行为是为早年认同而付出的代价。

认同与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联,所以当个体面临压力时,尤其遇到似曾相识的主观感受时,认同便油然而生。如:死亡或丧失多半会引发认同,因为二者都与消逝的爱恋客体有关,当面临客体丧失,个体常常通过认同类似客体来填补自己的情感空白。所以,当类似客体丧失的事件发生时,常会引发幸存者的认同。青少年崇拜偶像,可以是努力适应迫在眉睫的、复杂的成年人生活的自然反应。这种现象亘古不变。西方当代青少年对英雄偶像的不满与最近数十年青少年自杀率显著升高可能不无联系。

有些个体似乎更自然、更容易产生认同,仿佛对符合自己心理状态的所有人和事来者不拒。不管这种认同程度的深浅,他们都会因此而深陷认同所带来的混乱。崇拜行为包含大量防御性认同的元素。即便是非常健康的人群,如果存在某些认同方面的困扰(比如一位癔症性格的女性,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性别不甚满意),也更容易对此方面较为成功的人士产生深深的认同。

对新的爱的客体的认同或许是人类走出痛苦情绪的主要途径,这一途 径也是所有派别的心理治疗期望达成的目标。对治疗过程的研究已经反 复证实,在咨访进程中,情绪品质与治疗效果的相关程度远高于其他因素 (Norcross, 2002;Strupp, 1989;Wampold, 2001, 2010)„ 我们从近期有关分 析治疗过程的文献中也可以看出,强调咨访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强调 解释的作用。而解释曾一度被视为精神分析治疗的首要因素(如,Buechler, 2008;Fosha, 2005;Maroda, 2010;Safran,出版中)。

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来访者对治疗师的认同是十分宝贵的康复资源,得当地利用这种认同,对来访者的康复十分有价值。行业内,有些治疗师推崇在特定情境下对来访者暴露自己的反移情。但应注意,要避免误用来访者的认同,应尽量避免表现个人品味、评判价值或给予指导。而应表现出普通人的良好品德(如,同情、好奇、包容、责任感)。弗洛伊德(如,1938)曾反复告诫分析师,不要在来访者面前将自己塑造成救世主、神医或先知。这至今仍是业内遵守的金科玉律;自恋式地利用来访者的认同永远是业内禁忌,不幸的是,与其他禁忌一样,被打破的频率或许比我们承认的多得多。

14升 华

升华(sublimation)曾一度为高知阶层所追捧,为解释个人倾向提供了一种流行说法。如今,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进展,驱力理论在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核心地位日益衰减。升华概念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也逐年减少。最初将升华视作“优良”防御是在于:当原始欲望和道德约束之间产生冲突时, 升华可催生富有创造性、健康的、易于被社会接受的良好防御行为。

弗洛伊德起初认定升华为:有社会价值地释放生物冲动(包括吮吸、撕咬、排便、打斗、性交、窥探和被窥视、忍受疼痛、护犊等欲望)。比如将施虐欲望升华为疗伤的医生,将表演欲望升华为剧作的艺术家,将攻击冲动升华为辩护的律师。依据弗氏的理论,本能驱力在个体早年经历的影响下不断改变;有些驱力或冲突会推动个体朝向卓越,创造性地参与有益的活动。

升华被看作是解决心理困境最健康的方式的原因有二:首先,它可促进有益于人类的行为,其次,它既能释放相关的冲动,又无须过度耗费能量用于改变冲动的形式(如反向形成),或调动力量与之对抗(如否认,压抑)。通过升华释放能量是对个体有益的:它有助于人类保持机能的稳定状态(Fenichel, 1945)。

升华这一概念出现在分析性文献中时,作者通常用来表示个体能创造性地应用有价值的方式来应对问题。许多人误以为分析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摆脱婴儿期的欲望,但其实恰恰相反,个体的健康与自婴儿期至今一直保持活跃的本能休戚相关。我们永远无法摆脱欲念和冲动,但我们能以和谐的方式与之共存。

分析性治疗的目标包括全面了解自己,包括接纳自我中最为原始和痛苦的部分,逐渐理解自己(或同情他人一通过将先前被自己否定的自我部分的投射和置换),更加自由地运用新的思维方法解决旧的固有矛盾。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用这种方法否认自己的冲突或欲望。升华是自我发育进入了新的高度。这样的观点也表现出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类潜能和局限的基本态度。更突出强调了精神分析诊断的潜在价值。

15幽 默

尽管幽默(humor)可算作升华的一种亚型,但将它也列为成熟性防御是因其特点而值得一提。儿童在年纪极小时便会有幽默情趣。这类玩笑并不具防御性质,纯属玩乐。另一类幽默则截然相反,如:强颜欢笑的背后是极度的防御;常常有些人一旦谈论严肃的话题,便开始不停地搞笑。轻躁狂的特征正是驱使自己不断制造欢乐,以回避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苦楚,这种人格特征在重度边缘型人群中十分常见。

有些幽默确实能够增强我们忍受苦痛的能力。“黑色幽默”即是典型例子,它一直被视作是抵御残酷现实的一种心理机制。多数幽默是一种积极的防御,展现出受人欢迎的一面,比如解嘲、轻描淡写、苦中作乐,等等。幽默感(特别是自嘲的能力)很久以来一直被视作精神健康的核心要素。如原先缄默或恼怒的患者出现幽默,常常意味着内心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16总 评

总之,防御方式的选择对理解个体性格十分有益。必须强调,本书着重描述人格结构,而非局限于人格障碍。尽管人格结构的内容最终应用于临床诊断,即假设来诊的个体罹患某种人格缺陷,但仍然应该牢记,某种人格缺陷并非都归因于个体的基本人格,它们有可能只是某种境遇性反应,这种境遇下任何性格结构的人都会耗竭心力。

但从另一角度看,个体的痛苦感也反映出其人格特征,我们需要对个体的人格特征保持敏锐的洞察,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减轻痛苦。仙人掌和常春藤在阳光和水分充足的条件下都能茁壮成长,但园丁在培育时如果不区别对待,便会影响它们的开花结果。无论问题是否源于人格特征,对人类性格多样性的理解,都是促成高效心理治疗的核心要素。治疗师对待抑郁性强迫症的态度,应有别于对待癔症人格的抑郁症患者。

每个人的童年期恐惧和欲望都十分强烈,彼时使我们能够得心应手的防御策略,会习惯性地延续用于此时的其他类似情境。一个细致敏锐的性格诊断并不在于判断某人“异常”的程度,也不在于评定某人的人格背离社会标准的距离(McDougall, 1980),而是了解每位来访者独特的痛苦和能力, 进而针对性地缓解痛苦,增强能力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对防御的评价通常包含在其他话题之中,也极少有专著对防御作单独介绍。Anna Freud (1936)和H. P. Laughlin (1970, 1979)的作品倒是个例外,也相对比较通俗易懂。Fenichel (1945) 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在其《精神分析的神经症理论》〈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Neurosis)的第八、九两章中,用他一贯的细致入微的手法对防御机制进行了描述。若想从实证角度了解防御,Vaillant于1992年编写的《防御的自我功能》(Ego Mechanisms of Defense),以及 Phoebe Cramer 在 1991 年和2006年的两卷著作:《防御机制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Defense Mechanisms)和《保护自我》〈Protecting the Self)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这本书本身对人性探索有更深刻的理解

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无论如何都要学会理解人本身的防御机制,一旦机制突破,那么就会失衡,离疯不远了

理解人性,理解人心,转化理解,转化困惑,提高认知,才能更本质的去入世和出世

相关文章

  • 心理复盘行动DAY43

    自我能力的限制,常常是自我防御机制的结果,而不是天生如此。自我防御机制是一个奥妙无穷的东西。常见的防御机制有...

  • 自我防御机制

    今天要特别着重的谈一谈自我防御机制,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地用到了...

  • 2018-03-06

    自我防御机制有一个“连环套”,称为“要你命三板斧”,它是由分裂、否认和投射这三个自我防御机制组成。 ...

  • 身边观察到的有趣行为

    自我防御机制: 投射: 认知方面:

  •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系统地加以论述。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 诙 却避开干扰,保持心理...

  • 防御机制——我们一直在努力保护自己

    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付焦虑,并可以防止自我被压垮。自我防御机制并非病态,相反,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具有适应性...

  • 11种主要的自我防御机制

    每天进步一点点,今天来分享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是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

  • 武志红心理课

    自我防御机制的定义 关于自我防御机制,布莱克曼的简单定义是: 防御,就是大脑把感受排除在意识之外的一个途径。 复杂...

  •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的定义 关于自我防御机制,布莱克曼的简单定义是: 防御,就是大脑把感受排除在意识之外的一个途径。 复杂...

  • 在人心底,为了活着而产生的防御

    前文说到了人格分析,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部分,本文来聊聊防御机制,有不成熟的、中性的和成熟的分别。 防御机制,是人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和防御机制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kf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