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80】不要自欺欺人,自然安心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48】思虑精一,顺其自然。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57】不要随波逐流,要有成长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86】心里明白了,自然融会贯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30】至诚无息,成己成物。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56】仁义需珍存,但不要泛滥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99】诚意正心,活得真实。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97】诚意正心,未发之中。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63】积极入世,敢于担当。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3】知行同体,反求诸己。
【又问:“陆子之学何如?”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九川曰:“看他论学,篇篇说出骨髓,句句似针膏肓,却不见他粗。”先生曰:“然。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摹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
九川又问:“陆九渊的学问怎么样呢?”
先生说:“在周敦颐和程颢之后,也就是陆九渊能得到圣道,只是粗糙一些而已。”
九川说:“看他的学说,篇篇都能说到精髓,句句都针砭膏肓,说得很准确,看不到他粗糙啊。”
先生说:“是的,他在心上下过功夫,与那些揣测模仿,只是在文义寻求理解的人不同,但是细细的审视还是有粗糙的地方。你用功久了,就能体会出来。”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曰:“请问如何?”曰:“只是致知。”曰:“如何致知?”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正德十五年,我又到赣州去见先生,问他:“近来下功夫,虽然晓得些头脑,但是很难得到一种安心愉悦的境界。”
先生说:“你成天在心上找寻天理,不去行动,自然憋得慌。这就是所谓的理障。这里面是有诀窍的。”
九川问:“是什么呢?”
先生说:“只是致知而已。”
九川问:“怎么致知呢?”
先生说:“就是那一点良知,就是你自己的原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对的,他就知道是对的;错的,他就知道是错的,根本瞒不了他。你不要欺骗他,实实在在的照着他去做,善念就存下来了,恶念去去除了,在他这里是何等的稳当快乐了。这就是‘格物’的秘诀所在,也是‘致知’的真功夫。如果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呢?我也是近年来才体会得这么清楚分明,刚开始也怀疑单靠良知是不是不够,仔细体察后才发现不曾欠缺。”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格物就是穷理。为善去恶,才能按照良知的大是大非去做。我们经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善恶的精细处,正是良知的意念所到之处,如果我们觉得善小就不做了,觉得恶小就做了,那就是在欺骗自己,先自欺,再欺人。如果说我们做事情是为了求得心安理得,不是为了求安心而安心,只是在理上去寻求,就得按照良知的要求去做,这样才能到达安心愉悦的境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