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跟好友去影院看了《神秘巨星》,这是被称为”印度良心“的阿尔米汗的新电影,150分钟,讲了一个女孩大胆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看似俗套,实则包裹着关于女性独立和伟大母爱的核心。一场电影好多次戳中泪点,我也因为阿尔米汗颠覆形象的搞笑而笑中带泪。
其实我个人很喜欢阿尔米汗的电影,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摔跤吧,爸爸》再到《神秘巨星》,都在探讨一些社会、家庭、教育话题。而在印度这个国家,要探讨女性地位低下,家暴、追梦等主题,用这种略带轻松、搞笑的形式来表现,确实算得上“寓教于乐”了。

一般情况下,看完电影,我都会去豆瓣上刷影评,借此看看别人对电影的理解,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只是,这一次,刷完影评,我如鲠在喉,觉得有些话必须要说,有些问题值得思考。
很想知道:你为什么选择了到影院看电影?那么多电影,为什么选这部?你用什么来衡量和评判这部电影的好坏?
在影评区,我看到很多人在讨论这部电影的故事逻辑,认为有好几处硬伤,比如女孩的成名太容易,就凭一首歌曲视频就能刷爆网络,电视报纸哪哪都有;再比如,妈妈在机场的勇敢,转变得有些生硬,明明上一幕还在吼自己的闺女,说不要离婚,下一幕就敢在机场和丈夫叫板。甚至还有人说:这个女孩懦弱又不懂事,妈妈为了她承受的那些苦,她却动不动发脾气,摔东西,伤自己,从来没想过做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好好学习,发奋读书,让妈妈好过点。这都是大脑层面的,总觉得“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我们习惯用道德评判,并试图用大脑掌控身边的一切,而不是允许它们自由发生,发展,欣赏它们本身的丰富和美!

看完影评,最扎心的是底下犀利激烈的评论互撕。我觉得好像自己在电影院的感动和思考都很傻很天真,一起连带着被批判了!


刷了一个小时影评,被这些激进的言辞惹怒了。其实很多的说法我也赞同,但是这些尖刀一样的互撕和评判,却好像一剑封喉,我本能的想防御痛苦,忍不住辩驳几句。
我们是去看电影,拿着真金白银,花着时间精力,难道是去找茬的吗?有些人却靠着逻辑判断换来的优越感,好像就自己深刻锐利,而导演、演员和那些被感动的观众都傻乎乎的?我就想问,能不能走心点?

没错,你可以说我无脑,我只想跟你走心!
走心,是我对很多看电影的人的建议,尤其是故事类的电影。我们很容易从逻辑上找到漏洞,但说到故事本身,哪一个不是依靠情感打破你的思维防线呢?让你有机会看到新的不同呢?
那些童话故事,你愿意耐心的讲给孩子听,是因为你希望给他很多美好的希望;你通过讲故事(几乎没什么逻辑基础)教会孩子什么是爱、友情、分享、互助等,而对你自己呢?在世俗的生活里,你却习惯用大脑的逻辑做判断,习惯说这里不好,那里缺失,很少有什么让你安静下来,去感受当下的环境、体会你的感受。
电影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情感、故事、演技、话题的艺术创作。
就拿欣赏一幅画来说,如果你看到一幅画,被打动被震撼,可能是画中人的眼神、表情、或者画的色彩、场景、技艺,这可能会让你感到悲伤、痛苦或者开心、舒畅,惊喜,你甚至都说不清是什么触动了你,但那一刻却真实的被震撼到了,你有自己的感受。
那看电影的时候,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那些让你心潮起伏的情节到底哪里打动了你?有一瞬间,你脑海里闪过什么想法呢?

那个小女孩,有哪些地方像曾经年少的你?你学生时代青涩暗恋是什么滋味?跟父母汇报成绩是否也一样战战兢兢?被父母拒绝是否气愤委屈地摔东西砸墙?你那时希望自己将来是怎样的父母?
看到小女孩的愤怒爆发,你是否能理解她在一个男权至上,长期家暴的家庭长大,理解她的个性、脾气和倔强?看到母女三人充满欢乐和爱的互动玩耍,你会联想到自家孩子或父母吗?
走心,带着感受去看故事类型的电影,这是我给你的建议。在电影院,暂时放下你的批判或期待,把自己全然的投入到电影中,你将看到每一个精心铺设的细节,每个人,一举一动,甚至眼睛一转,嘴巴一挑你都能捕捉到。你会看到电影中这位妈妈给丈夫说话时的紧张犹豫,被发现卖了项链换电脑时的眼里和身体上的恐惧,看到小女孩的愤怒,失望,欣喜,抗拒,羞涩……于是,很多电影想表达的,都可以靠你去脑补,你可以想象母女间的对话,想象没有被表演出来的生活琐碎。

如此,你才能不纠结故事里的对白或是逻辑上的漏洞,从而有机会透过这个典型的家庭,想象到印度千千万万家庭女性被压迫,被暴力对待的生活;你也可能会看到那位老姑姑对母亲的追问: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我多情愿没有这一世在印度做女人的磨难。你也会看到无论男权社会在印度多么根深蒂固,母爱都是全世界妈妈的天性。无论家暴如何让母亲遍体鳞伤,她都尽力为儿女搭建快乐和爱的家园。

其实,这电影就是讲了一个故事,用故事带着人们去关注印度生活中的问题。女性意识觉醒,社会问题解决,都不是一个电影就能做到的。也许,多换几个视角,把关注点拉回自身,放下评判,感受你的身体,觉察你脑海里的各种想法,你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发现。
最后,我想起张德芬老师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很多时候,你看到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当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看向外面,面对越发加快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房贷车贷,很多人都恐慌、抗拒、否认,慢慢习惯用大脑有理有据的评判和发泄,为自己建筑心理上的防护墙。但是,我想说:无论如何,希望我们能减少评判,带着感受,温柔看待自己的内心。允许自己和身边的人,事物连接,你将感受到爱、理解、包容、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