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传统媒体的颠覆者们@产品
意见领袖的去中心化-论知乎这个小社会

意见领袖的去中心化-论知乎这个小社会

作者: 君同青空云也闲 | 来源:发表于2016-11-17 15:04 被阅读480次

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问答社区,KOL的是基于理解、见识、知识也即精神领域的大V,这种大V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的表现形式就是研究者学者、技术专家、心理专家、科学家等等在各领域有着较深认识和学究的人员,在人类文明的前进中,种种知识和文明成果在各行各业保留下来,最终在互联网时代在知识分享平台上得以以普及传播并带来新的讨论,向公众发声的人群不需要是有title的专家、科学家,而是一群有独特知识和理解的人群(一群通过大众投票选出来的人):他们也可以向社会发声、传播,然后通过更大群体的力量去挖掘去涌现一些新的知识和成果,吃瓜群众们得到了知识,KOL们则得到了更多的名望声誉,一方面实现他们的社会需求,一方面也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事业上、研究上的目标。

这种大V产生价值的形式还有很多,如设计领域的大V们可以在设计才能上就可以做出各种表情包,获得他人购买赞赏;影视领域生产的大V们则可以自制剧本小视频,在视频网站和朋友圈中传播,获得观看。各细分领域中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获得了表现的机会,意见领袖不再是少数塔尖的人,去中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借《失控》之言)。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看知乎

  • 高端问答社区到大杂烩
    知乎的开始运营阶段,正式靠着高质量的回答内容、精英人群、互联网这几个标签形成了它独特的氛围,内容质量很高、氛围很和谐,一种乌托邦式的精英社区。
    接着,随时知乎的开放,问答的开放,平民化的过程(这也是一般做社区的思路,先建立氛围和培养KOL,然后再大众化,引入更多流量),越来越多各层次的人群进入知乎。知乎并不想只是作为一个高端社区,它希望更大有着帝国的野心,它已经把slogan定义为全民的知识分享社区,同时成为一个社会史记一样的产品,记录各种文明、时代、科技的成果和轨迹。
    于是,内容的杂乱和无序不可避免,雅俗共存、无所不有,知乎无法避免大杂烩的潮流,只能用规则去约束和顺势,让用户各取所需自由言论,官方则提炼汇总精华。

  • 看不见的手对内容的梳理
    标签、话题、大V这三种方式来对内容进行归类;用点赞去选取精良优质的内容。于是,用户通过关注标签、参与圆桌话题、关注用户来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用户在寻找和阅读中,也帮助其他用户筛选出了好的内容。好的内容浮现、差的内容埋没在长尾中,意见领袖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被筛选出来。在这样的措施下,尽管知乎越来越像百科全书,但是人们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人们活在这个知识的小社会中。

  • 看得见的手对内容的引导
    官方开办圆桌论坛引导内容趋势,从知乎的海量信息中,提取其中的精华,制作成书。这就是官方引导和收割的过程,群体涌现出了智慧和结晶,知乎就把它收集汇总梳理,保存起来。从这个出发点来说,知乎的企业愿景的确是伟大的。知乎日报、周刊、大V出的书,都是用户个体价值的提现。引用知乎俞金辉的一句话:

书代表了我们对于某个问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代表了对某个问题结构化的回答。知乎书店将知乎电子书的传播、购买、阅读、讨论和延伸阅读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也将书和社区里的讨论、社区里每一个对这个话题、对这个作者感兴趣的人连接在一起。现在,书不再是知识生产的终点,孤立在单独的阅读场景里,而是成为了社区讨论的一个节点,成为某个话题讨论的深度拓展,也启发大家基于此产生新的思考和交流。

  • 价值的出口
    知乎Live、出书这种模式,是不是很像生活中的名人出书、演讲、开讲座,而知乎给了更多人这样的机会,给了意见领袖价值的出口,让有能力的人可以成为知识精神领域的网红,在知乎这个小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而值乎,其实和知乎是一样的,只是分答的模式火了之后,借鉴了一个皮囊而已,其核心价值还是知乎这种知识分享问答所能带来的价值。
  • 一个小社会
    知乎常常用来和百度知道相比,尽管两者很多地方很相似,但是两者的内容质量和氛围还是相差甚远?百度也做了很多工作去提升知道的调性,也包括培养各领域的解答牛人、引入点赞打赏机制。但是无论在功能上做了多少模仿和复制,也是只模仿其形没有抓住其神。最简单的一句话说明就是:知乎是一个社区,是一个小社会;而百度知道只是一个工具。人们在使用工具的时候不会小心经营也不会分享自己的内心和干活,因为没有社会体系能让自己实现价值;而知乎是个类实名的小社会,人们在里面有着身份和面具,里面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意见领袖的去中心化-论知乎这个小社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pd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