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四气调神论篇》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兴,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这就是所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我国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活也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时令已届深冬,天空高远而宁静;藏青色的山峦深邃而旷远,偶尔著一抹朝霞或晚霞,给人一种苍茫幽深之感;就像一位矍铄的老者用他那洞世的双目注视着天地万物:身边的树木一例的棕灰色,消尽了秋日的五彩斑斓,消弭了那最后一点点醉意,仿佛是醉后的沉睡;大地硬硬的,仿佛给自己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甲胄,人走在上面发出了硬硬生生的接触声,这是冬的声音——单调而乏味。
冬的声音很少,连孩子们都少了夏秋之时的欢快与活泼。
——一切都是如此安静,如此低调,这就是自然赋予冬的特点。
这冬的静、冬的单调却是大地最好的休养阶段,所谓的“冬三月闭藏……勿扰乎阳”应该就是如此。冬天万不可张扬,否则损毁阳气。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写太极先祖张三丰闭关修行十几年,一出关就悟出了太极剑、太极拳神道。
闭关可以修炼内功,当高手与高手对决时内功方能显出其道行之深。自然也如此,如果没有冬三月的闭藏就不会积蓄足够的内力,没有足够的内力就不会有春生夏长,更何谈秋收呢?
当代人极重视养生,恨不得吃遍天下所有补品,得所有长生不老的秘笈,饭前饭后走,想活九十九,甚至还不止。我不是养生专家,也没有过百岁的先祖,不敢妄谈养身术,但是翻开我国历史上寿星的记录,他们也不都吃过冬虫夏草,更不懂它还可以含着吃,也没听说天天海参鱿鱼,且还是深海的。当时的打捞技术还达不到深海,深海里的养生神品估计皇家也未必吃得上,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当时科技水平的佐证。
传说大道医孙思邈曾体弱多病,但是他却活了一百零二岁,同时代的李世民虽贵为皇帝却只活了五十二岁。唐太宗曾赐孙思邈爵位,唐高宗也封他为“谏议大夫”,他都未接受,继续在民间行医。方才的张三丰不仅武艺了得,还是个寿星,活了九十多岁,实在令人羡慕不已。据相关资料记载,中国古代医者分道医、儒医与佛医,道医首先要修行。现代人其实用不着做儒医,想养生者只要把自己调理好就行了。要想调理好自己,必要的修行得有,光养是养不出寿星的。一面吃着深海鱼油,一面一听警笛就哆嗦;一面含着冬虫夏草,一面官场上鱼死网破;一面吃着安神补脑液,一面被没得着“红本”气得心率过速……养者首先是静也,静者贵在心也,心的安适,心的坦然,心的淡定,心的回归。面对诱惑不动心不贪心。另外养还需要蓄,蓄得够你才能出得起,身体的蓄养不是按揭买房,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厚积薄发,无积焉来发?没有冬三月的闭藏静养,就不可能有春的勃勃生机,夏的繁花似锦,秋的硕果累累。要想长寿就得蓄养结合,切不可在闭藏期间扰其阳气。
养生如此,养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汩汩的思路是靠万卷书蓄养出来的,口若悬河是悬头刺股的结果。“才气在身,诗可杀敌,词能灭军,文章安天下”。
最后愿君长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