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现在是一种景观,但在古代,是最早的军事防御体系,它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余里。所以我们叫万里长城。
固阳段的长城,是拿石片垒起的石墙,颜色呈紫褐色,所以又叫紫塞,它蜿蜒曲折,从山坳爬到山的脊梁,像一只紫褐色的巨龙,盘旋在山顶,气势雄伟,充满锈迹斑斑的古朴气韵。
看着博物馆里的数据,很震撼。长城经过2000多年,各个朝代不断修缮,总长度有2万多公里。其中万里长城有4条,分别是秦长城,汉长城,金长城,明长城,跨越了15个省市自治区和404个县,真的是气势磅礴。
固阳县的长城分为两条,一条是秦长城,一条是汉长城。秦长城长度是95.6公里,沿线布了173个烽燧、5个障城,是一座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而汉长城有39公里均为土墙。
固阳段的秦长城,修建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开疆拓土,南取百越,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驻军修建了长城,又把六国时期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起临洮,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在这个过程中,秦朝与匈奴有过两次大的战争,秦朝大败匈奴,却匈奴七百里外。让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使得黄河两岸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局面。
也有历史记载说,秦始皇算了一卦,说灭秦朝的是胡,秦始皇心里有恐惧,认为是胡人南下,对他形成威胁。就派蒙恬率30万大军修筑长城,他不知道灭秦朝的是他的二儿子胡亥。所以厉害如秦始皇,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
固阳段的秦长城,有的地方是用石头筑成的,有的地方是土筑的,有的地方是土石混合筑成。我们去的地方就是石头垒成的墙体,修建的时候就地取材,用的是山上的泥板岩,花岗岩垒成的,本来石头的形状就是一片一片的,交错的搭建,错缝干垒,垒砌的墙体,外面五六米高,内侧一两米,便于自上而下防御。一段墙与一段墙之间还有缝隙,防止一段倒塌,影响另一段,既能计算进度,又能划分施工职责。看着这些介绍,你不由得赞叹,古人真了不起。
在长城的旁边还修建了城障亭燧,是修筑长城的配套设施。城障是防御城堡,每天有人值守。亭,则是监测敌情的岗亭,有守望、战斗、通讯的作用。燧,是古代报警的烽烟,后来引申为古代燃放烽火的高台,所以我们说烽火台。亭燧,一般建在高处,便于观察和传递信息。
边塞的将士们遇到敌情该怎么发出消息呢?我们以前知道的就是用狼粪燃烟,在烽火台上点火为信号。而实际上,发射信号的办法有很多。白天燃烟,夜间举火。而且烽传系统在那个年代就很完善,也很复杂。有烽、烟,表、苣、积薪垛5种传达方式,不同的组合代表不同的敌情。一个积薪垛代表500人,两个积薪垛代表1000人。看着这些资料,觉得古人特别有智慧。
据说汉武帝当时,命令卫青和霍去病率10万大军夹攻匈奴,就是以举烽火为进军号令,一天之内,就把号令从甘肃经过内蒙古,传到了1500公里以外的辽东半岛。就用这种方法统一了行动的军令,因为信息准确,全线同时出击,大败匈奴于塞北。在汉代,一天之内把信息传达到千里之外,古人用烽火传递讯息,这是怎样的智慧啊?看到这些文字,对古人深深的敬佩。
30万大军驻守边疆,还要修筑长城,需要驻守数十年,吃喝问题怎么解决?古人自有他的办法。他们采用了屯田制度,他们用驻防部队或无地农民开垦荒地,保证军队的吃饭问题。
针对驻守边防,修筑长城的军队,他们也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制度,自上而下,采取五级管理,有太守、都尉、侯官、部、燧,障城由侯官负责,烽燧为部管理,燧治理所,通过这样的方式,组成了长城沿线的军事管理体系。看着古人由上而下的管理体系,感觉非常严谨,不亚于现在的公司。
就这样,秦朝以咸阳为中心,建立了三道防护体系,三条长城。第一条就是守卫京城的秦昭王长城防线,第二条是阴山前,原战国赵北长城,第三条就是固阳的秦长城,它是阴山的北防线,作为最外层的防线,守护黄河以南地区的缓冲带。而最外面的这一层防线,是最重要的,防御北边游牧民族南下,是真正的边防线。
能想到,长城以北,过的是草原牧歌式的生活,长城以南,过的是田园耕种式的日子,长城的修建保证百姓过上不受战争干扰的安定生活。
曾经雄伟霸气的长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失去了军事防御的意义,它已经成为了一道文化符号,先民们为了维护和平付出的巨大艰辛。那层层叠叠的岩石,褐色蜿蜒的城墙,从2000年前的秦朝,跨越了时代的烽烟,雄踞在我们的心里,那厚重粗犷的岩石里,闪烁着坚毅、智慧、勇气、希望、决心、信念。他已经流淌在我们血液里,成为每个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