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两年:从入门到离家出走

作者: 293332f0f295 | 来源:发表于2017-06-23 16:33 被阅读31次

这是我的个人年度总结的第二篇,讲讲这两年我对新媒体的观察与尝试。

第一篇:《一次失败的创业》,总结了过去几年里我对出国服务的尝试的经验与教训。

预计三篇总结完,然后就翻篇啦,走向下一章。

0

去年 5 月 1 日,我给阑夕发了一封邮件,请教他“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写作者”。在回复中除了一些职场建议,阑夕还给我列了一个书单: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威廉·布隆代尔 著)

写作这回事(史蒂芬·金 著)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大卫·奥格威 著)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马克·克雷默 著)

有效写作十三篇(王烁 著)

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著)

政治和文学(乔治·奥威尔 著)

金字塔原理(巴巴拉·明托 著)

除了最后两本,其他的我都已经阅读完了,现在还会不时拿出来翻阅,受益颇多,强烈建议对写作有兴趣的朋友阅读。


1

从发出询问邮件到现在的 14 个月里,我一共运营了 5 个公众号,写作领域横跨科技评论、时事播报、人物特写、运营技巧、本地生活、电影评论、读书笔记、“严肃文学”……

我吐槽过李笑来的成功学、赞美过咪蒙的写作与情绪操控能力、鄙夷过《百鸟朝凤》制片人下跪求排片、支持过百度继续作死、评价过并仍然坚信今日头条是中文互联网上最大的垃圾场、调查过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后的市场变化、采访过老外网红在中国如何淘金,以及号称厦门本地最潮的公众号的发家与困境……

因为这些文章,我曾经被小区其他租户威胁挑衅过,被这届百度公关莫名其妙公关过,在简书上被大批爱国主义读者群攻过,不管写什么都会被今日头条读者骂过……

也因为这些文章,认识了一些很可爱的小姑娘,结交了很多或优秀或努力的创业者……

没有写过一篇十万加。除了几篇紧跟时事热点的文章在今日头条上达到过四五万的阅读,绝大多数文章仅在公众号上拥有几百个阅读量。

到今天,这五个公众号已经全面停止更新,其中部分已经注销;大部分文章已经删除,只有在后台可以看到;只留下“艾乱说”与简书账号以及微博会继续发表文章。

以上是我的经历,以下是我试图总结出来的经验

  •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尝试写作,能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是件很酷的事情,他可以让你的逻辑更加清楚,也会倒逼着你去不断学习;

  • 如果你想靠写作来赚点零花钱甚至是创业,我劝你死了这条心,会很辛苦,而且几乎已经行不通了;

  • 如果你有一定文字功底,并且已经积累了一批粉丝,好死不死还拿到了一笔投资,那就找一个你最熟悉的细分领域,坚持写;

  • 文章质量比更新频率重要得多,宁愿一周写一篇好文章,也不要天天拿口水话招人烦;

  • 有条件的话就用自己的公司注册公众号,其次是个人号,实在没办法再考虑借用朋友的公司资质注册公众号;

  • 写作宁可“不要脸”也不要太“清高”:清高显得你难以接近,“不要脸”则能拉近你和用户的距离(不要脸的极端是“差评”——洗稿、与原创作者骂架、抹黑原作者、骗推广——不要学习);

  • 热点一定要跟,但不要强跟,把用户当白痴的话最后只有白痴用户会跟着你;

  • 热点可以这么跟:第一时间还原事件,附上网友点评,与你的点评,这个成本最低,效果也最好;如果不屑这种方式,那就去挖掘背后的故事,还原“真相”,这种最有价值,但是难度也比较大;

  • 一个事件的热度通常可以持续三天,前两天有跟的价值,到第三天几乎已经被人嚼烂了,除非你能提供完全不同的视角,不然还是放弃吧;

  • 热点要聪明地跟:不管什么事件都拉到你最擅长的领域来写,比如六神磊磊可以将热点事件都拉到金庸武侠世界里,视角奇特;

  • 热点从哪儿来?多上微博,第一手新闻通常都在微博上爆发(微信比较封闭,一个热点通常要花两到三天的时间才会传播到朋友圈里);

  • 作为作者,一定要被读者聪明,比读者看得远,但是不能走得太远;

  • 最重要的,是确定你的文章价值是什么。是提供一个娱乐消遣,还是真相还原,是给读者另一个审视的角度,还是引起共鸣一起互动?

新媒体创业——内容创业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内容聚集一批粉丝,将你的账号打造为一个大号,或是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 kol,再通过接广告或是内容电商变现。

这个逻辑基本已经行不通了——原因很简单,已经说了一年多的“红利窗口已过”。在公众号刚兴起的头三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也在不断增长,他们对移动端的内容有着很强的需求;公众号的诞生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的同时,也促生了一批自媒体的增长——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凭借内容成为大号,当然是相对现在而言。

而到今天,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长基本已经到头,再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口流量涌入。不仅如此,除了公众号,还有各种各样的头条与资讯在抢夺这个市场。而这个市场本质上是个零和市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在上下班通勤中的20分钟,在午休时的半小时,晚上睡觉前的两个小时里,消费几乎刷不完的微博时间流、朋友圈、即刻订阅,各个平台的短视频……

而作为一个创业者,你要做的,是在那些头部媒体嘴里抢下这些注意力,叼到自己嘴里,紧紧咬住,同时还有更多的头部腰部下半身媒体在对着你虎视眈眈。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自己写点东西,那么就不用去管这些。只要去注册一个个人公众号,或是在简书上注册一个账号,或者打开手机便签,开始写坚持写就行,写你想写的,写你喜欢的。

2

去年十月份,公众号停更,我开始尝试做短视频——这两年最火的“红利”。

刚开始时从 YouTube 上扒科技视频,做简单的剪辑再发布;也尝试过原创 monologue —— 类似于洋葱新闻,前半段是真实新闻,后面的结论则是戏谑调侃——在小圈子里反响还不错,但是整体接受度不高;接着我开了个历史秀节目——用十到二十句话来描绘一个人物。

因为题材的原因,找不到相关的视频素材,我全部采用了图片素材;也因此没有采用各种花哨炫酷的特效,相反,做成了似乎已经不再流行的连环画形式;描绘的人物基本都不是热点或是当红人物……

就这样,我做了二十期包括王石、牟其中、陈天桥、曹德旺、孙宏斌、鲁冠球、周星驰等在内的历史秀。出乎我的意料,第一期节目就在今日头条上播放了十多万次,之后虽然偶有几期哑火,但播放量都在十万以上,也有周星驰那样播放量在二十万以上的小爆款。

而且评论一扫之前写文章时老是被骂的局面,居然有很多人说,“看哭了”。比如曹德旺那期,一位实习生得了绝症,曹德旺给他捐款,说“我不能看着我的员工等死”。这确实令人感动。

说实话,我也不是很吃惊,因为在做这期视频时,伴着 BGM 我也偷偷流眼泪儿。

我以为这次能成了,接下来就等着开通“原创”标签,再冲着“千人万元”(今日头条会对部分优秀原创者给予补贴——每个月一万元)的补贴努力。就这样做了两个月,申请了两次原创都没有通过,灰心了,决心再试一次就不干了,不能光给平台创造内容,却没有一分钱回报。

还没拿到第三次申请机会,一个大浪打了过来——上传的视频违规,因为“含有受版权保护的内容”。与客服沟通未果,自己也修改了几次视频,最后在修改了 BGM 之后才得以通过。

这个历史秀栏目要呈现的是一个震撼与共鸣,一种在忧伤中得到升华的情绪。而要引起观众情绪的共鸣,除了文本,主要依靠的是这首 Helmet to helmet 的 Victory;它是这个栏目的基调,它是感动了百万人次的本钱……现在它违规了,不能再用了。“新仇加上旧恨”,同时看不到更多的希望,这个节目也停更了。

(后来和一位专做视频的朋友聊起这个事情,他指点到,遇到这种所谓“违规问题”,将视频改个格式重新压制,或是缩短一两秒就 OK 了……很难想象一家以人工智能为标榜的平台,可以“智能”到这种程度。)

总结一下经验:

  • 我依然坚持认为今日头条是中文互联网上最大的信息垃圾场,头条上的创作者不是向读者负责,而是向算法负责,这只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垃圾内容;

  • 头条的用户不是在上面阅读,而是在拾荒;

  •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筛选信息比接受信息重要得多;

  • 在头条上赚到最多钱的不是原创者,而是那些搬运编凑文章,再利用机器刷量点击广告的黑产从业者;

  • 不要再相信头条的“千人万元”补贴,据我了解,这个补贴早已停掉,之后拿到的补贴是一笔推广金,只能用于在头条上推广自己的文章;

  • 在鄙视他们的同时,我还妄想从他们身上捞金,这本身就是一种投机行为,也应该被鄙视;

  • 短视频依然处在红利期,说人话就是现在还有希望通过短视频获得大量流量;

  • 如果你要依靠短视频创业,就要将你的作品分发到尽可能多的平台上——这半年最火的办公室小野,她的每只视频都会分发到全国 160 个渠道,海外 30 多个渠道;

  • 这么做的目的是刷存在感,尽量刷存在感,让更多人知道你们;

  • 另一个目的更重要,在你们火了之后,可以提高商务合作的刊例价——全网一亿播放量的价格肯定高于微博一千万播放量;

  • 做内容分发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粉丝沉淀,让这部分流量归于你们自己,而不是傻傻地给平台创造内容,导流;

  • 目前粉丝质量最高的,是公众号、Bilibili 与微博。

3

以上两点是我过去一年里对新媒体的尝试与“放弃”。

在做这个尝试的同时,和前一篇文章里提过的一样,我主要在做出国服务。这样一心多用,浅尝即止(不算太浅,九浅一深吧)的方式,也许是导致我屡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或许他们是让我免于遭受更多失败与更大损失的正确方式,我不确定。

我坚信的是,做视频与做产品一样,要遵从 MVP 原则(最小可用产品),刚开始不要去追求炫酷的包装特技,优良的拍摄器材,良好的拍摄环境等等;当你想到一个好主意,你觉得有意思,就去拍,花几十块钱买个小三脚架,用手机拍,用手机剪(比如 vue,iMovie),然后上传到微博、朋友圈、Bilibili。

一定要认真看评论,看别人喜不喜欢你的视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去改进,去快速迭代,去继续拍。

写文章也是,想到就去写,不要怕没人看。你写文章拍视频的目的应该是表达自己,倒逼自己去学习去进步,继而才是引起共鸣与互动。

以上是我的年度总结的第二篇。在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里,我会说说自由职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以及要不要成为自由职业者。不出问题的话应该会在明天推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媒体的两年:从入门到离家出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bc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