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老师高能唐诗课》高能片段
王瀚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盛唐这二首《凉州词》唱彻了神州,而且一唱就是一千多年,今天还能随处听到人们传唱,甚至一见到葡萄酒就想起了王翰。
说来也怪,二王像是孪生兄弟,他们不仅同姓,还是同乡——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他们都是诗人,又都是侠客,都是酒鬼,都是赌徒,而且都有才气,有侠气,有义气,有胆气,有傲气……
《凉州词二首》就是王翰才气与侠气的生动展现,这里只讲第一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酒是葡萄美酒,杯是夜光杯,可以想象出征宴上一片喧哗,酒香四溢,即便不在现场我也想狂饮烂醉,何况筵席中的将士们呢?而且筵席上还有琵琶催饮呢。饮的是葡萄酒,用的是夜光杯,弹的是琵琶琴,完全是一派边塞的风景。“欲饮”是将饮未饮之时,大家本来就盼着快饮,此时又有“马上琵琶”相催,催着将士出征。“醉卧沙场君莫笑”,今天我要喝个够,为什么?“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士们虽然都知道自己的命运,知道生命的结局,但他们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这首诗的情调不是悲凉,而是悲壮。
这些边疆将士从军,为的是保家卫国,他们活着冲上战场,就没有准备活着下战场!他们在敌人的刀锋上跳舞,他们提着自己的头颅高歌,这就是男人,这就是侠气!
王之涣少年时豪侠使气,可以与王瀚比肩;成人后放荡不羁,王之涣也从来“当仁不让”。接下来就讲一讲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的第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构图壮美,景象辽阔。“黄河远上白云间”,显得广袤而又逶迤从容,读者好像也沿着黄河走进了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由远及近,“孤城”是整个画面的中心,“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宏大的远景,“万仞山”是它就近的背景。“孤城”只是“一片”,群山则是“万仞”,凸显了戍边之地的孤危,也表现了边塞的荒凉。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是胡人的乐器,“杨柳”就是《折杨柳》曲子。因“柳”与“留”谐音,唐代盛行折柳赠别的习俗。《折杨柳》的笛声容易引起离愁别恨,诗人不说吹《折杨柳》或闻《折杨柳》,偏说“怨杨柳”,一是避免单说曲名的呆板,二是更富于诗意,三是更易激发读者的想象。
“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意上是转进一层,上一句说,羌笛呀,你何必去吹哀怨的《折杨柳》,埋怨春光姗姗来迟呢?下一句说,玉门关好歹还能等到春光,过了玉门关连春风都吹不到啊!读到第四句才发现,“一片孤城”尽管荒凉,玉门关尽管春晚,但它毕竟能等到春天,戍边过了玉门关可是春风的影子也见不着。
这首诗前两句写得壮伟,后两句写得深情,在广袤辽阔的背景上,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抒发了将士的思乡之情,但它给人的感受不是悲凉而是悲壮,不是颓丧而是昂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