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个多小时读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不是草率,第一感觉是可能读不下去,第二感觉是即使读下去,有可能也不喜欢。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文艺色彩也不缺乏,总之我能感受到其满满的激情爆发,所以一个小时足够初识奥威尔。对于这本书,我更难忘的是书尾那篇《我为何写作》。
一个小时认识乔治.奥威尔!
奥威尔极力在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政治和艺术目的完美结合,事实上他做到了。《1984》这本书通篇都是主人公在写日记,日记中写满了艺术感染力极强的语言表达,像小说,有时候又转回现实,将梦境与现实交织,如果看书名,看不出来这是一本小说。
奥威尔的政治目的我们不再提,四个字总结:反乌托邦。就文末这篇《我为何写作》来看看其人以及思想。
奥威尔小时候家里三个孩子,排行老二,八岁之前没见过父亲,性格逐渐孤癖,于是自己编故事与人物对话。少年时期,仿写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话剧,学校里印过杂志,但是这些创作在他心里都是不值一提的,他还是喜欢在脑子里创作文学训练,以幻想观照现实。他是那种天生认为自己会创作的人,25岁至30岁时,他就能够以华丽的语言写一本书了,但他依然站在高处,想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后来他说的一句话我认为很经典,即:“创作者要控制自己的性情,避免纠缠在某一不成熟的阶段,或者陷入某种不正常的情绪。”这就是一种站在高处审视自身的天才。但是,他又肯定了,如果人脱离了早期所受的影响,就会扼杀自己的写作冲动。
接下来,他认为写作一共有四种动机:存粹的个人主义、美学热情、历史冲动、政治目的。下面我们可以一一分析,去窥探奥威尔精辟的论断。
1.个人主义:奥威尔说的很明白,最初我们写东西一定是希望被看到,被谈论,死后被记着,或者发自内心的去恨童年时期怠慢你的人。由此扩大化,人类中的所有精英,几乎都是为自己而活,为了达到自我内心的满足。作家便是其中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抛却大多数的欲望。
2.美学热情:这一点也很好理解,自然界是美的,创作、摄影、绘画、音乐,一切可以保留美的方法,都是一种美学热情,我们之所以对美好的事物有感觉,那是因为它是大多数人公认的美。或者,你的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你渴望与人共享,或者你看到一段优美的描写,你想与人交谈,这些都是一种美学热情,自然,创作也是其中之一。
3.历史冲动:简而言之,我们希望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想将之记载下来,供后来人参观。比如,司马迁创作史记,没有火一般的历史冲动,他是无法熬过人生的残酷的。
4.政治目的:这个要比历史冲动要广大,因为世界不符合我们想要的模样,所以,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去推动社会向设想的方向发展。由此,我想到了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尝试,还有更多伟大开创者的言论。
说完创作动机,奥威尔总结到,自己是前三种动机大于第四种,其实大多数人也是如此,我们会表现自己、会文艺、会愤青,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想改变这个社会。是什么让奥威尔最终有了第四种动机?答案就是经历。
他出生于印度,在缅甸当了五年皇家警察,随后又经历了二战,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后来他的政治目的越来越突出,终于成长为一个敢于用笔墨记录时代的人,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心。”如果奥威尔只写政治,可能他会成为一个政客,但是他的目的一直是成为文学家,于是他想将美学感受纳入枯燥的政治,去揭穿某种谎言。
奥威尔做到了这一点,他写出了《动物庄园》,内容堪比《疯狂动物城》,并且他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只要我活着,就会继续追求文字上的风格,继续热爱大自然,继续欣赏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以及星星点点的无用东西。”可惜。奥威尔只活了47岁,于1950年去世。但是他的创作穿越了时空,成功的寓言了后来的风波。
如果你硬要说奥威尔伟大,他却不买账,他说:“凡是作家都自负自私,也是懒惰的,在他们各种写作动机的根子里,还存在一个谜团。写一本书是场可怕的、令人疲惫不堪的挣扎…”
所以,我终于理解了春上村树为何要在2009年写《1Q84》,不仅仅是对奥威尔的致敬,还有对其创作动机的赞同。王小波曾说“1980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










网友评论